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怀念邻家伯伯

作者:张涛

母亲前日从老家打来电话,说邻家伯伯几天前去世了,全村人都去帮忙了。我一时愕然,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急。邻家伯伯近两年身体不太好,曾住过好长一段时间医院。今年7月我回乡返城时,临出发赶上他出院回家,在家门口跟他聊了好一会儿,当时看到他精神状态还挺不错的,实在想不到,这是与他见过的最后一面。

自打我出生起,他们家与我们家就是邻居,宅基地连着宅基地,用老家土话来说是“两隔壁”,在山那边村子住是如此,即便后来,一前一后搬到山这边居住,还是邻居。自然,两家的关系也不错,有事情相互帮衬,连两家养的猫狗也经常在一起玩。邻家伯伯虽不苟言笑,却是村里公认的能人,种地是一把好手,养鱼、种果样样皆通,养蜂也不在话下。记得幼时,全村小组有一百多户,只有他们一家会养蜂。有一次,我读到小学课文《蜜蜂引路》,一直不知道蜜糖是什么样子。与我年龄相仿的邻家伯伯的女儿从家里偷了一小块蜂巢出来给我们几个小伙伴尝尝,还说,大人说这东西太养人,小孩子不能多吃。我那时才尝到蜂巢那个味道,比白糖不知道要好吃多少倍。

前几年一次回乡,正值三月春耕时节,我还见到他开着旋耕机在耕地。他干活一丝不苟,时不时会停下来,走到地里看看犁得怎么样,村民也放心把活儿交给他干。往往旋耕机刚犁过,四五只喜鹊便围上来找食吃。那和谐的一幕至今难忘。

邻家伯伯虽一生未出过远门,但一直很重视教育,认为读书很重要,唯有读书成才,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扔掉手中的锄头把儿。记得我中考结束后,他特地问我考得怎么样,还说,读书好,要走出山门,一定要好好读书。每次我回乡,只要有空,他也喜欢听我讲一些山外的讯息。他喜欢以讲道理说服人,做事很有魄力。

家乡地处岗地,是有名的“旱包子”。要在“旱包子”地里发展农业,干旱是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家乡村民常常以一年的降雨量多寡来衡量一年收成之好坏。就拿今年来说,母亲说,今年天旱,花生结得粒少,黄豆也是如此,连玉米棒子也没有收到几个,赚的钱只够给机械耕地的费用。不过,母亲说,村里的“宝地”——堰塘下游的上百亩水稻田收入还不错,地处村中央的堰塘的蓄水有效地解决了干旱难题。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邻家伯伯在村里任村民小组长的时候,据理力争,说服村“两委”组织全村其他6个小组协助我们村民小组扩挖堰塘。那是我见过的村里少见的一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利用冬修水利黄金时节,全村7个村民小组,近千名劳动力花费大半个月,把我家门口旧有的两个水塘连成一片,塘面在原有规模上扩大了三分之一,蓄水量最多时可达到以前的三倍,一跃而成全村小组4个堰塘蓄水面积第一大的塘。

不少村民称赞说,邻家伯伯干得漂亮,为村民小组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新修的堰塘确实为全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堰塘下游的上百亩水稻田成为旱涝保收的“宝地”,尤其在欠水年份,塘里蓄的水足可供下游稻田灌溉所需,村民再也不会因无水抗旱而发愁了。

最喜是在丰水年景,尤其是雨季,村头村尾的水齐齐汇集在堰塘里,满满的一塘水,堰塘养的鱼儿一时不太适应,直往上蹿,有些三四两重的鱼儿甚至蹿跳到堰塘边的岸上,惹得很多胆大的小孩子不顾家里大人劝阻,冒雨跑到堰塘边拣“干鱼”,甭提有多高兴了,我们这些胆小的孩子呆在家里只有眼羡的份儿。当然,几条鱼值不了几个钱,承包鱼塘的村民也不怎么计较,只劝说孩子们要注意安全。好多年后,我至今仍忘不了雨狂风猛拣“干鱼”的那一幕,忘不了村里孩童们那狂欢的神情。

新修的堰塘虽解决了堰塘下游的上百亩水稻田的“灌溉难”,然而就全村小组耕地而言,干旱仍然是“卡脖子”的问题。邻家伯伯在“旱包子”地里耕种了一辈子,也与干旱斗争了一辈子。

记得他说过一句话,人不可能没有偶像,如同需要精神寄托一样,人要有所追求,要把自己树成自己的偶像,活出自己应该活出的样子,不懈奋斗。希望还是有的,同村一大学生毕业后做生意赚了钱,在家乡租了几十亩闲置地做农旅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推进之中。这也许是一个山村的希望之所在。

天气信息显示,前几天,家乡冬雨绵绵,一直没有停,“上山”的路湿滑难行,一位老人就这样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

邻家伯伯,一路走好!

 






上一篇:冬至是个温暖驿站
下一篇:品咂人间的香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