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无痕,心有归处——评李淑萍《雪泥鸿爪》
作者:蔡华建
《雪泥鸿爪》,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淑萍,笔名李苏苏比,广东河源东源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学士,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像一个羞涩的小伙子难于启齿爱的表白一样,我对李淑萍老师的文章早已熟悉并欣赏,却从未表达过一句文学赞赏的话,但我读完她的散文集《雪泥鸿爪》后,有一种熟悉与尊敬,有一种欣赏与喜爱,已经冲破了羞涩的阻拦,终以另一种形式——文字表达出来。
《雪泥鸿爪》是李淑萍第一本散文,是她近年来潜心散文创作的成果展示,也是她“记录文字,留下过往点滴”的心路见证,是她客家少女青春的记忆,也是她人生清欢的思考,读来如在小街深巷听一曲优雅纯美的小提琴曲。
李淑萍在散文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个龙江河流经的乡村,回到了她视野与思考的中心,成为写作的对象。但她的散文又超越了对乡村的肤浅描写,她通过对乡村回顾,带领读者在“光影的流年里”,发现“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故乡是我的传奇故事……(第一辑《回望故乡》)”这些故事,以它的自然、亲切,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带给人的恐慌和压力,使我们读后认识到,乡村之于我们不只是乡土情怀,还是我们应对自身或是外部危机的一股重要力量源泉,启发我们怎样认识乡村及其文化,认识乡村的价值和未来。
如果说,故乡是李淑萍身之归处,那读书就是她精神的“我心归处”(第二辑辑名)。
她读中外名著和一切书,曾度过一段疯狂的阅读时光。广泛的阅读让她“有读书气自华”,保持着“心底的那份美好,依然如三月天里的明媚,静好安然、灼灼其华。”
如果说生命就是不断地阅读、重读,那么阅读便是发现“我心归处”的交叉小径。
与李淑萍交谈,她会分享她近期阅读的好作品,用她的“情感的支点”来理解作品,找到她与作品中人物的契合与共情,并在其中发现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顿悟之机,也藉此发现自己的精神与心灵趋向。另外,正是因为她还是个优秀的散文作者,她还能以作家的角度提示这些作品“文本”好在哪里,对她的思考与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能与她这样的作者聊天,或者从她的散文作品中得到启迪,或者跟随她拨开生活的芜杂,探究心灵的悸动,将视野建立在自己自省、温暖的精神世界之中,坦诚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这对于我是一种庆幸,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渐渐找到通向“我心归处”的路径。
书的第三辑辑名“人生清欢”同样来源于苏东坡。人在现世,该做怎样的人生选择,是在苦中作乐,还是苦不堪言,反映了我们面对现实的生命态度。
李淑萍说:“站在人生的每一处驿站,我们都应当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找到生命的出口,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砥砺前进……只有这样的思想,才能守望精神的家园,保留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保护一份热忱与朴素,才能活出一片自信的生命新天地。”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李淑萍才有她自己的人生清欢,面对纷繁的现实,保持着“笑靥如花,心有所挂”。
作为一个作家,除了自身,更应以作品正面影响他人,把“清欢”带给读者,李淑萍做到了。李淑萍的一切回溯和历史书写都会和当下构成对照。当她在选择写作题材的时候,一定有某种缘起,无论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或是某一个点,激发了她带着当下的经验、知识和思想往前回望,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清欢”着当下的生活。这样的写作,才是承接了生活的苦难,又让苦难在表达中别开生面,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入作品,显示出她本人的书香氤氲的古风和深厚文化的底蕴,也把作品开成一朵花,带领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苦中与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自己相逢。
故乡是我们熟悉的,异域却是我们向往的。李淑萍在故乡之外的城市、他乡行走,她也是一个走在异乡的人,我听过她讲述学生时期独身闯天涯的故事,更在这本书中看到她在世界各地的踪迹,她给异域留下身影,异域留给她收获,正如她在第四辑“萍水相逢”中所述:“曲折多舛的旅途,收获了人生,惊艳了岁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李淑萍在旅途中,并不只是乱飞的鸿鹄偶然留下雪泥鸿爪,而是留下清晰的印记,这些印记“闪着耀眼的光,照着前路,停留我心,无法忘却。”(《旅途之光》)——这些印记,正是这本书中闪光的文字。
其实,现在的文学作品中,太多的游记散文因为平淡甚至无聊常被摒弃或忽略。但李淑萍的游记却是一种超越。她在书中写了一个对我们来说陌生的异域世界,那里的文化传统复杂而悠久,让我们看到异域所蕴藏的美好与善良、朴素与纯真、破坏与重建、停滞与加速、割裂与试探、沉默与机遇,让我们看到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联系。如果说文学有地理执念,那它所描述的本应就是故乡与异域、祖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融。我们在异邦寻找到什么,那就是我们的归处。李淑萍明白游记散文的意义,正如她在《走进撒哈拉》一文中叩问自己,又以心灵来回答的一样:“正是因为它的博大、荒芜、神圣、变幻莫测,成全我们心底里对自由洒脱、远方与诗的向往,让期待的悸动、意想不到的遗憾、生命的痕迹在此后的生命篇章中定格!”这就使李淑萍的游记散文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一个人为什么而写作?从这本散文集中,至少能看到李淑萍是因为“热爱”这一目的。
李淑萍是一个乐观的人,她热爱生活、工作,也热爱家人与朋友。她用诗意表达出她的“爱”:“你在哪里我就会在那一个地方;自愿地种一株永恒的玫瑰在你的身旁,把思念的花开进你与世隔绝的心房,用美好与香气写下亘古不变的诗行。”因此,她出版散文集,就不只是她自己谦虚说的“作为自己半生历程的一个注脚”,而是有着更高的理由与内在原因,那就是:一个人的专注,对生活、工作与人的在场关注。她用散文创作的难以释怀的苦痛,触碰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她以散文写作面向的多种多样,形成了她个人留给这个时代的答卷。
“热爱”的另外一种含义,就是她的“爱”而有“热”——温度。作为高中三年级的老师,她说:“写作不仅成了我这一年重要的娱乐,也是高三辅导的重要补充。尤其当我把发表的作品拿给学生传阅,似乎也在传播一种激励的力量。文字的传递往往就是温度的传达。”在自己热爱的同时,能达成一种温度、正能量的传达,这正是写作的社会意义所在。李淑萍很好地把写作的目的与意义难题整合了、解决了。
李淑萍在文学创作中开始展露,如种子紧裹泥浆,爆出苗芽——带着地层的温暖和阳光的生机,用热爱与坚持,向下伸展根须,向上扶摇茎叶,创作出《雪泥鸿爪》。相信她和她的写作将会是一棵树,扎根大地,挺立着,不是雪泥无痕,而是有根、有叶、有花的,是一株将要长成的参天大树。
蔡华建,江西南康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秘书长、广东散文诗学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杂志专栏作者。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西部散文选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湖南文学》《散文诗》《散文诗周刊》《佛山文艺》等文学刊物与报纸,并入选多种散文、诗歌、散文诗年选。出版了个人文集《守护精神的家园》《家园回望月满山》《山水有声花履痕》。
上一篇:民以食为天
下一篇:剪一段老墙时光(外一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