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六月翻早

作者:贺超雄

“翻早”这个词,对于生活在广东客家地区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指的是夏秋时节农村的抢收抢种(“双抢”)过程。

“翻早”从农历6月份开始到7月初结束,整个过程要经历收割、犁田、耙田、插秧等,历时一个多月。在“翻早”期间,正值三伏天,艳阳高照,酷暑难挡,一系列高强度的劳动都要在室外露天完成,还要赶时间赶进度(插晚稻有“秋前5日,秋后5日”的说法),因而每家每户几乎是“黄天晒日”(冒着烈日)全员上阵。“六月翻早,冇(没有)只(一个)闲阿嫂”的谚语是对当时人们劳动的强度和艰辛最好的诠释。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就随父母参与“翻早”的农活,最难忘的就是“抢收(收割稻子)”这个环节。农历6月,稻穗下垂,正是收割的大好时期。全家上午出发,来到田间地头。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在早上收割呢?这样可以避开太阳啊。只有真正干过农活的人才知道,早上的水稻还沾满露水,收割下来挑回家不但沉重而且堆放在地上还容易发芽,很难保管。

当时的农村生产力低下,收割稻子全靠镰刀。我们全家弯着腰一把一把地把割下的稻子放到“禾篮”(盛放稻子的工具)里。整个过程要忍受“三大折磨”,一要忍受腰酸背痛的折磨,只有手抓满了收割的稻子后,才可以站起来直一下腰,然后再弯下腰把稻子放到“禾篮”里,直腰的过程是短暂奢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弯腰干活,能不腰酸背痛吗?二要忍受日晒的折磨,因是弯腰工作,整个背部完全暴露在日光下,尤其是烈日当空时,用“炙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三要忍受瘙痒的折磨。成熟的稻子上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虫子,不经意间会钻进裤腿或衣袖里,咬上一口,奇痒难忍。还有稻叶周边长满了小刺,在你的脸上或手上哪怕是轻轻划一下,就会留下一道血痕,一天下来,“伤痕累累”在所难免。

劳动强度最大的还是把收割好的稻子挑回家,我家在半山腰,责任田都在离家较远的山脚下,每挑一担稻子来回至少要一个小时。烈日当空,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汗如雨下,打湿了衣服、模糊了双眼,最是考验人的意志。如果碰上天气预报说近期有台风,更要加快速度、加快步伐,“翻早苦熬”的场面,终生难忘。

除了“抢收”外,“抢种(插秧)”也是重头戏。当时插秧的方法很落后,就是弯着腰一把一把地把秧苗插到稻田里,除了要忍受弯腰、日晒之苦外,还要忍受热水“泡脚”之苦。田里的水经过烈日长时间曝晒之后,温度升高,虽然不至于让你“站不住阵脚”,但也足以让你“热不可耐”。这一泡就是一个上午,午饭后继续,一个星期下来,你的腿会留下一圈一圈黄色的印记,直到“翻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退。

农历7月初,“抢种”结束,7月14日,是客家地区农村特有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叫“做田惦”,意思是田里所有的农活已干完了,要好好庆祝一下。节日里,人们会制作一种食物叫“萝卜粄”,大家边吃边庆祝,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期待着下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时光荏苒,随着直播、抛秧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收割机、插秧机等机械的使用,“六月翻早”的劳动强度已大大降低,甚至在外务工的男劳动力不用回来帮忙,一家人也可以从容地完成“翻早”的所有农活。但“翻早”留给我的记忆仍是那么深刻,特别是“六月翻早”历练出来的意志让我受益匪浅。若干年后,我离开农村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我都会和“六月翻早”作对比,在清凉的办公室里加个班、熬个夜,对比“六月翻早”的劳动强度又算什么呢?

难忘“六月翻早”,经历过“六月翻早”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过程的艰辛,以及艰辛过后,所带来的丰收的喜悦。

 






上一篇:爷爷的愿望
下一篇:我身边的物理老师们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