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难忘文学引路人

到了跟团出行都要报上家里联系人的年纪了,睡前醒后翻看书刊习惯仍未改变。但不在一个量级上了,只会选些短小的,离自己生活、认知不太远的,有趣的读物为主。干吗要阅读,难找答案,见仁见智。笔者因阅读打开了一扇窗,视野慢慢开阔。

阅读之余,偶尔也会有感而发,写点小文投往报纸杂志。慢慢地,也有零星文字见诸报刊。因此有了那么一点小确幸,隐于内心小窃喜。诚如作家周晓枫所言:“写作,是用文字做梦的能力。写作是适宜的安慰,也包括,不会伤及尊严的自我批评。为什么写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写作里有我的乐趣和虚荣,而且是超过预期的虚荣。”

一路走来,工作的多次变动,码字生涯也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断断续续。但始终不因年龄叠加而趣味索然,间歇搁笔,除了自身那么一点“小确幸”“小窃喜”“小虚荣”,与前辈、老师、编辑的呵护、关爱、鼓励是分不开的。有几抹身影格外清晰,他们是导师,是引路人,点亮我心中热爱文字的火种。记得那时的迷茫与青涩,是老师的鼓励如春风拂面,告诉我即便前路漫漫,只要笔耕不辍,青绿小草也会绽放芬芳小花。

就说说对我深有影响的三位老师吧:张站长、阎肃、陈振昌。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还是个年轻的地质队员,在湘粤交界区域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工作之余,我试着写写身边人身边事。没想到,一两篇现在看来文字稚嫩的小文,在《中国地质报》发表了。此次小文见报,委实引起小小涟漪,无疑使自己在同龄人中有那么丁点影响,多少还吸引了一些同龄人欣羡的目光。那份虚荣,历久弥新。

未曾想,当时《中国地质报》广东记者站张站长外出采访,特地绕道和我见了一面,当面予以鼓励。可知道,张站长和我素昧平生,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跟着介绍人叫他张站长。那份突如其来的惊喜和温暖,几乎让我一时语塞。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还记得2000年前后,我出差省城在报亭买了两本《词刊》,回来反反复复翻看,爱不释手。突发奇想,这样的歌词自己也可以试着写写呀。于是,寄往《词刊》的第一首歌词《无花的草木枝叶俏》发表了。接着写寄去,也发表了。接下来两三年时间,我在《词刊》以及国内其他类似刊物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习作。我精选了几首斗胆寄给了歌词泰斗阎肃,恳请赐教。没想到他亲自打了电话过来,说对习作认真看了,觉得我有潜力,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功到自然成。受到大师鼓励,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更令我感动的是,当时《河源报》(现《河源日报》)副刊编辑陈振昌先生主动联系我,要我送稿给他,要给我发专版。这让我太意外了。那时与陈振昌老师只是投稿认识,并无深交,况且那时报纸是每周两期,每期四版,版面很有限,能主动给我发专版,那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的。这礼遇,让我虚荣,也让我惭愧。

在媒体资源稀缺的年代,能得到一位资深编辑信任和赏识,无疑是对我文字能力的肯定和莫大鼓励。我深知:陈老师行为,不仅是对一个欠成熟写作者的提携,更传递了一种积极价值观——这世上,还有人静下心,听你讲述你的故事;伸出援手,为你实现细小愿望而助一臂之力。

多年来行走文学之道,步履蹒跚,写写停,停停写,有幸遇上了张站长、阎肃大师和陈振昌老师,串联起了我人生中关键阶段码字生涯。如珍珠项链,晶莹而不褪色。书写的一行行文字,偶尔见诸报刊,多为有感而发自己与自己对话的闲言碎语。虽微不足道,也犹如一份饶有滋味的精神小吃,是小小成就感累积,亦是人生旅途上一段不易抹去的温馨柔软记忆。哪怕是一篇微小说、一篇小散文抑或一首短诗歌,或多或少都让自己虚荣片刻,丰盈片刻。像一杯香茗,喝下回甘;像杯咖啡,提神醒脑。也让我等庸常之辈本就平淡的生活,如添加了“精神佐料”而显得有滋有味。

一定意义上说,张站长、阎肃大师、陈振昌老师,他们无疑是我文学爱好的添薪者,行走文学之道上的引路人。

还有善待自由投稿者的报刊编辑老师,我亦深怀感恩。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报刊编辑犹如灯塔,为业余作者照亮前行的路。他们不仅仅是文字把关者,更是发掘潜力作者的伯乐。面对雪片一般的投稿,他们沙里淘金,耐心雕琢,用专业的视角和无私的关怀,引导每一位有文学梦想的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次修改建议、每一句鼓励话语,都如同春雨般滋润写作者心田。这种对新人的爱护与扶持,不仅体现编辑老师的职业操守,更彰显人文情怀的力量,让人感动莫名。

此情,醇厚,绵长。

作者:丁一






上一篇:芦花作枕(外一首)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