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情感的交织——包丽芳的散文诗《与一粒稻谷对话》评论
包丽芳的散文诗《与一粒稻谷对话》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四季的变换,描绘了稻谷从种子到成熟的全过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文章不仅是一首对稻谷的赞歌,也是一次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
里尔克说:“诗人要接近自然。把自己当作是最早来到世间的人之一,试着叙述你看到的、体验到的、为之钟情的和失去的一切。”包丽芳的散文诗,仿佛自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初次接触便让人觉得,她与诗歌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她的散文诗和小小说一样,都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高度。在《与一粒稻谷对话》这组诗中,她不仅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悲悯,还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魅力。这些诗篇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挖掘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隐藏的诗意,仿佛是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旅程。她的文风质朴而真挚,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她的世界,感受到她笔下那片土地上农耕文化的生动与真实。
种子:生命的起点
文章开篇,作者以“天边吹来第一缕春风”作为背景,引出了稻谷的生命起点。母亲将种子浸入水缸,这一动作充满了仪式感,象征着生命的孕育和希望的萌芽。作者以“虔诚的姿态”期待种子的破壳而出,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希望,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七个昼夜的沉淀后,种子冒出白芽,作者将其形容为“张开的嘴巴,露出微笑的小白牙”,这一比喻生动而富有童趣,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喜悦。从这一刻起,作者与稻谷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春种:成长的开始
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稻谷开始吐出绿叶,宣告自己已经成长为有生命的农业。雨丝如线,将作者与稻谷紧密相连,编织着春天的梦。田野像母亲一样拥抱着稻谷,母亲则将稻谷送入大地的怀抱,让其自由生长。作者不放心,时常跑到田边与稻谷对话,询问其是否饿了、渴了。这种细微的照顾,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稻谷的关爱,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稻谷也在阳光和雨露的见证下,逐渐成长,与作者共同进步。
抽穗:成长的见证
夏日的风带来了热浪,母亲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喃喃自语,该是稻谷抽穗的时候了。半空中的白云仿佛在窥视着稻谷的秘密,风也在打听它们的对话。稻谷对风摇摇头,作者对天笑笑,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暑假见分晓。作者负责好好学习,稻谷则负责天天向上。这一段不仅展现了稻谷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收割:收获的喜悦与变迁
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离开了家乡,但心中始终牵挂着那片稻田。一条泛着柏油味的弯曲公路将作者引向稻谷的方向。远远地,作者看到稻谷低垂着头,和着夏日的风,摇着腰身。作者不确定稻谷是在欢迎自己,还是在怪自己的失约。一别几十年,稻谷依然眷恋着那片热土,春种秋收,茁壮成长。稻谷由当年的一粒种子,变成了漫天遍野的黄澄澄一片稻浪。作者抚摸着稻谷,亲吻着它的味道,当拿起镰刀想要带它回家时,隆隆的收割机驶来,覆盖了作者浅浅的脚印。
这一章不仅是对收获的喜悦的描写,更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怀念。收割机的出现,象征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稻谷的收割方式,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稻谷的对话对象,从当年的农村小女孩变成了现代农业专家,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失落。
自古以来,中国以其深厚的农耕文化闻名于世,土地与乡村的韵律深深镌刻在了历代文人的心中。包丽芳,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她的文字如同田野上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将乡情、乡愁娓娓道来。在众多以农村为题材的诗人中,包丽芳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她的诗篇不仅情感丰富,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之美,仿佛能让人闻到故乡的稻香,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温暖。
包丽芳的谦逊和好学,让她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的作品中不仅流露出对乡土的深情,更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她交往,总能感受到一种淳朴而真诚的气质,这种品质在她的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正如古人所言,“人品决定诗品”,包丽芳的诗不仅展现了她高尚的品格,更展示了她广阔的思想视野和高远的艺术追求。她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乡间的美好与宁静,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
作者:龙晓初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初秋时节,河源绿意不减,义务植树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题林内树木葱茏,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示范区,无叶美冠兰、翠金鹃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