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展新颜 幸福画卷徐徐开 我市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创建工作全数达到培育要求
2024年以来,河源坚持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全面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聚焦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乡镇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科学谋划项目、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协调发展的幸福画卷。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我市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创建工作已全数达到培育要求,60个典型村建设桑梓林、巾帼林等各类主题林163个、绿化景观路108条、美丽庭院2359个、景观生态林42个及公共休闲绿地146处;第二批100个典型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已完成建设规划编制、“负面清单”制定,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美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培优培强。
首批省级典型镇顺天镇美景。
优势产业强势崛起
在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我市突出特色发展,积极培育镇村优势产业,聚焦“一粮二茶三佳果”等特色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和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推进综合产值超100亿元的生态畜禽和超50亿元的丝苗米、油茶、茶叶产业的“1+3”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18个省级现代产业园加快提质扩容,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面覆盖。
不仅如此,各县区还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研学、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激活乡村振兴“微动力源”,带动镇域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我市60个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中,有40个典型村发展农业产业、20个典型村发展农文旅产业。休闲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有力地推进了产村融合,实现了产业强村。
乡村和美持续推进
我市持续推进乡村和美,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宜居宜业水平多维提升。我市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农村住房集中建设试点工作,在东源、龙川两个县选取6个试点村探索“集约用地、统一规划、分户建设”的农房建设新路径,目前已有141户完成宅基地分配,其中42户已动工建设。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截至目前,农村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0.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5.07%、整村厕所改造提升完成率达83.7%,全市村庄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东源县骆湖镇红花村模式得到省农业农村厅认可并推广;持续推动“五边”“四旁”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拆违还绿,全市村庄已种植树苗164.4万株,累计创建美丽宜居村1068个、特色精品村159个。
我市乡村治理水平也持续提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运用积分制行政村635个、占比51.13%,运用清单制行政村1096个、占比88.24%,运用乡村治理线上小程序(包括但不限于“粤治美”“沃视通”)行政村842个、占比67.79%,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市农业农村局提出,接下来,将深入实施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建设为重点,科学布局村庄绿化,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力争到2025年,厕所革命整村推进100%,创建美丽宜居村80%以上。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1995年1月5日,《河源晚报》创刊。30年光阴,一张报纸见证、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后天,是《河源晚报》三十华诞,这个生日同样属于所有晚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