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高校突击队深入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 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连日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新华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突击队深入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聚焦非遗传承与文旅赋能两大核心方向,通过支教传习、资源挖掘、创意改造等多样化举措,探索以文化浸润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为留洞村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孩子们体验AI梦想课,感受科技的魅力。

文旅融合闯新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不忘初心”突击队深入留洞村及周边村庄,展开全方位文旅助农行动。团队扛起设备穿梭于村落间,拍摄制作文旅宣传视频,结合各村旅游资源与农副产品特色,精心规划古竹镇农文旅导游路线图,清晰标注特色产品购买渠道,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乡村体验指南。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留光筑梦,洞见未来”突击队同样为留洞村文旅发展贡献创意力量。顶着高温天气,师生团队历时6天完成留洞村广场集装箱彩绘,巧妙融合越王山丹霞地貌与客家文化元素,打造出“越王山主题”和“留洞能留住你喵”两大特色作品,让闲置集装箱摇身变为乡村文旅新地标。团队还深入留洞村废弃小学,对3100平方米建筑进行精细测绘,提出“森林徒步游学营”改造方案。计划将废弃校舍转型为集研学、自然教育、游客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研学基地,让老建筑在艺术改造中焕发新生,为乡村文旅发展拓展新空间。

非遗课堂进乡村

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在留洞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暑期夏令营支教活动。

针对留洞村客家山歌等面临的传承断代问题,团队以“发扬非遗之光,助力乡村教育”为目标,为村内28名儿童量身打造了非遗体验课程体系。队员们提前走访当地非遗传承人,系统学习东江水路歌的唱腔技巧,将晦涩歌词标注拼音与释义后融入教学。书法课上,队员手把手教孩子们书写水路歌歌词,让笔墨承载文化记忆;竹编课上,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编出精巧竹扇,感受传统工艺魅力。此外,团队还开设AI梦想课,用科技手段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想象。活动期间,队员累计授课42课时,收集整理非遗资料5万字,采访5位以上非遗传承人,形成的“支教遗产”为村委会后续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营仪式上,孩子们的非遗作品展示与合唱表演,让家长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生长。

艺术赋能换新颜

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江东新区古竹镇,开展入户调研,补位乡村教育,为留洞村茶馆精心绘制文化彩绘,积极探索以文化浸润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为留洞村长远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

立足留洞村所在古竹镇的越王文化底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不忘初心”突击队在吴良生博士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遗迹、查阅古籍资料、与老人促膝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地域发展脉络,撰写《千年古竹,东江水》推文,生动展现当地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正值雅色村葡萄丰收季,队员们化身主播走进种植基地,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直播带货,不仅展示葡萄品质与采摘攻略,更借机推介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农产品+文旅”双线推广。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敏

 






上一篇:以专业和爱心浇灌成长之花 广师大幸福信使团队在东源康禾开展特色义教活动
下一篇:我市召开2025年“三支一扶”人员上岗动员会 254名高校毕业生赴基层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