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产业建设“大会战”|肉鸡产业提质增效 航天水稻硕果累累 我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日前,在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以下简称“灯塔实验室”),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韩振林博士正在植物样品制备室进行微生物接种操作,开展零亚硝酸盐发酵菜的研制工作。作为灯塔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团队负责人,韩振林主导零亚硝酸盐发酵菜研制、牛骨全值化利用,以及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蒜氨酸酶、牛乳铁蛋白及其他高价值化合物。

为支持韩振林开展科研,灯塔实验室拨付课题经费启动“合成生物学平台”建设,重点开展蒜氨酸酶及牛乳铁蛋白在酵母中的生产及改造,通过对蛋白序列进行优化改造,从而获得具有良好活性和可溶性的异源蛋白。

这是我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日前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灯塔盆地农业科创谷加速推动校地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我市,成绩斐然:航天水稻品种“华航香银针”获认2025年度超级稻品种;“广弘3号”小白鸡成功培育并填补华南地区自主创新研发小白鸡的品种空白;东源县柳城镇建成全省最大智慧农场,实现水稻“耕、种、收、管”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以上,辐射良田1万亩,连续四年单产超全国平均水平……


专家在万绿智慧农场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智慧农业粒粒归仓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研力量的坚实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其所主持的项目“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自2020年以来,罗锡文多次带领团队来到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聚力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难题,与政、企、学、研各方携手并肩,在东源县柳城镇倾力打造万绿智慧无人农场。

经过多年实践,罗锡文团队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探索将农机搭载北斗系统,促进农业工程技术、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功实现水稻生产从耕地、种植、管理到收获的全过程无人化作业,实验田水稻生产连续4年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亩产量达到了656.38公斤。在农民不下田、不种地的情况下,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目前,由河源市和罗锡文团队共建的万绿智慧农场正成为智慧无人农场建设的广东样板乃至全国样板。

“小白亮相”“零的突破”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广弘3号”小白鸡配套系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新品种配套系证书,这是我国首个创新性引入黄羽肉鸡血缘培育优质小型白羽肉鸡的国家新品种,也是华南地区首个小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作为广东种业振兴的重要成果,“广弘3号”小白鸡配套系的审定鉴定通过,为“百千万工程”注入“芯”动力。

2024年,小白鸡上市量24.8亿只,鸡肉产量占总产量约20%,具有料重比低、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等显著优势。作为首批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企业、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落户我市的南海种禽(广弘种业)一直潜心开展小白鸡配套系的研发选育,同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国内知名育种专家邹燕妮研究员等各大专家研讨技术路线,应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发挥快大型白羽鸡、优质黄鸡、高产蛋鸡的遗传性能,通过“现场育种+分子育种”相结合,培育出“广弘3号”小白鸡新品种配套系并经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南海种禽(广弘种业)表示将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规模化养殖场”“订单养殖”等多元合作模式,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广弘3号”小白鸡养殖示范基地,强化技术支持与服务,构建“育、繁、养、宰、加、销”全产业布局,打造“广弘3号”小白鸡品牌,多渠道推广,讲好品种故事,让它迅速成为养殖户增收的“致富鸡”、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鸡”。

多样合作破解发展之困

我市校地合作成效显著,推动了多种科研成果落地。日前,灯塔实验室上坪镇鹰嘴蜜桃实验基地成立。该基地将依托灯塔实验室的科研力量,在万佳桃园试点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动鹰嘴蜜桃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该技术针对桃树常见的食心虫和穿孔病,通过微生物发酵菌剂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实现精准防控。未来,该技术计划在连平县全面推广,并逐步辐射至全市乃至全国主要桃产区,以期有效解决关键病害问题,全面提升桃产业的产量、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9月18日,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院长、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黄世清走进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针对“生产链自动化升级”“食品包装环保保鲜”提出具体建议,表示将依托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联合企业攻克行业共性问题,推动传统食品产业改造升级。无独有偶,近日,龙川县粤隆升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吴瑾团队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高校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联合开展龙母菌菇智慧种植智能终端及装备应用研究,助力龙母镇菌菇产业提质增效。双方将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与服务保障核心职能,持续跟进产学研合作项目,扎实做好场地协调、数据共享、人才培训等全流程服务,全力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落地转化,切实为龙母菌菇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河源市2026年度全民参保集中宣传月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