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父亲曾是一所偏僻山村小学的校长,他以校为家,所以我从小在学校长大,小时候总觉得一米七五的父亲特别高大挺拔。
父亲是运动健将,篮球和乒乓球都打得好。从记事开始,我便经常守在篮球场边上看父亲打球。课余时间,爸爸总爱教我打乒乓球,用水泥板制作的乒乓球台是我和小伙伴的快乐天地,当时我对乒乓球很是痴迷,每天必打,即使下小雨,我也央求父亲戴草帽陪我打上几局。乒乓球台旁边七八米处是一口水塘。有一回好强的我跟邻居哥哥“大战”了一场,两人各赢了5局后,第11局我因连失两球输给了对方,当时我一气之下把乒乓球拍甩到了池塘里。等气消了之后,我又急忙拿棍子把乒乓球拍捞起来,继续再战。爸爸知道了这事,笑着对我说:孩子,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一颗愈战愈勇的心。几年后我上了师范,跟体育老师学了几个新招式,放寒假时,我满怀信心地向父亲挑战,心想这回我一定能赢父亲。事实上,11局我又输了8局。父亲当时也只发挥了八成功力而已,要不然我可能会输掉11局。但爸爸的话让我愈发清醒,做人要有一颗愈战愈勇的心。
三十多年前,小学生的学杂费每学期每人四五百元,父亲工资微薄,每月也就几百元,每学期开学,村里十几个贫困户总是到学校请求校长、老师们“认”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对建洪兄弟俩的帮助。建洪父亲因患不治之症去世,母亲改嫁,年迈的外婆带着兄弟俩艰难度日。每到开学日,建洪外婆便拄着拐杖到学校找父亲,父亲便在政策范围内给他们减免费用,其余费用都由父亲“认”了,确保兄弟俩能按时返校,不辍学。一次父亲煲了一锅鸡肉粥,让建洪一起来吃。建洪说,那是他有生以来吃到的最美味的粥,等长大了他一定要做老师回报父亲的培育之恩。多年以后建洪考取了山东大学研究生,父亲和村干部在学校为他举办升学宴,并为他筹得学费两万多元。如今他们兄弟俩,哥哥在深圳某中学任教,弟弟在县城某中学任教,两人都过上了安稳生活,也兑现了当初他们想做教师的诺言。
父亲爱学习,他总是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榜样。记得我上小学时,父亲上函授大专,他时常用单车载着我到镇上中心小学上课,当时的我就站在课室的窗边听老师讲课。那时没电脑设备,父亲每次上函授课回来,总是一丝不苟、端端正正、工工整整写每一个字,他那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记得父亲那年评职称,他那骨力秀挺的方块字叠起的材料在我看来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父亲喜欢读报,每每读到他喜欢的题材和文字,他总是用笔工整地记下来,直到现在70多岁的他依然保持着这习惯。父亲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如今父亲已退休十几年了,他还坚持着事必躬亲的做法,他说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儿女回来做,平时在家种花草、搞卫生、洗乌龟箱,就连春节前洗窗帘他也自己爬上铝梯,把窗帘拆下来洗干净再挂回去。我多次说请钟点工来家做节前大清洁,他都没同意。
2018年开始,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了,几次他生病急救时,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守护着他,给他贴心照顾。去年他在广州住院近40天,做了两次大手术。出院那天,看着他那佝偻而消瘦的背影,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的老父亲已不再是那个可以把我高高举过头顶的高大强壮的父亲了。
唯愿父亲平安喜乐、健康长寿。
河源江东新区园区小学 温燕玲
上一篇:以善为本 争做社会好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1995年1月5日,《河源晚报》创刊。30年光阴,一张报纸见证、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后天,是《河源晚报》三十华诞,这个生日同样属于所有晚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