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话题讨论:AI 写作与人类写作

AI写作会取代人类写作吗?

《河源晚报》2025年2月19日发表了蔡宗周的诗《越王井》和我的一篇赏析。有一位读者用DeepSeek写了一首同题诗,引发了一场讨论:智能AI写作对人类写作会有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将来,作家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确实,当下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蔡宗周的《越王井》和一首由AI创作的同题诗,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人类创作与机器生成的典型案例。

蔡宗周的诗作《越王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了一口承载着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古井,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其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形成了一种既有叙述性又富有抒情性的诗风。诗中“我轻垂岁月绳索,伸进黑悠悠时空”,“乡井,乡井,母亲的血脉脐带”等诗句,不仅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带有人类血浓于水的情感体验。相比之下,AI创作的《越王井》则专注于运用一系列古老沧桑的意象来写古井,如铜镜、陶罐、赵佗的剑、竹简、诏书、陨铁等。意象的经营拓展、实词虚词的超常组合,艺术技巧相当娴熟。但是,在情感体验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广度上,明显逊色于蔡宗周的同题诗。

AI的出现,无疑在技术层面上提升了写作的效率。然而,AI写作的本质是基于数据的分析与重组,缺乏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文化理解。作家的创作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经验的传达,这些都是目前的AI所无法完全替代的。未来,作家可以利用AI的优势,结合自身的情感与思考,创作出更具深度与广度的作品。

(作者:熊国华,系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人机比拼难分伯仲 人机协作花开几重

《河源晚报》于2月19日刊登了我的诗歌《越王井》,同时配发了诗评家熊国华的诗评,我将此文发到高中同学群,没想到一位同学通过DeepSeek写了同样的一首《越王井》传上群。引发群中同学们大讨论,就人机比拼发表意见。大家认为我写的诗比AI写的诗更有感性和灵性,我知道这有对我的偏爱和鼓励。然大家都对这横空出世的DeepSeek惊奇不已,对AI写诗有着自己的评价。

我尝试了AI写诗和人机协作写诗的比较。我有两种感受,只作一家之言。

一是:人机比拼,难分伯仲。人写作有个人的温度:细腻的感情,独特的感受,独有的见解,机写作无法替代个人的经历、个人的语言和个人的审美情趣。但机写作也有长处:拥有海量信息、词汇,阔大的视野、视角,千万种诗境、诗句,这又是个人难以企及的。人与机比拼,我想AI写诗,可能会超过许多诗作者,但较难超越比较成熟的、有独立个性的诗人。对于AI写作今后的前景,能不能超越人类,哪一天能超越人类?很难说。因而,不能过早分出第一第二,可谓人机比拼,难分伯仲了。

二是:人机合作,花开几重。我尝试过人机合作写诗。输入诗题、构思、意境……结果很快弹出诗来,有诗的宏阔意象和奇妙语言,天上人间、历史当下极为丰富的想象,虽然稍显杂乱,可诗的形象、比喻、象征、暗示的运用却别开生面。我尝试人工删增、艺术加工、去掉机味,增强感性,并循着自己原来的构思,添入个人感受进行修改,结果完成了一首自己满意的诗。只是这样的作品,其版权归谁?因而,我相信人机合作,能花开几重。

AI是时代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无法逃避,也无需焦躁,作家们运用好它,定会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作者:蔡宗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世界华文诗人笔会副会长,现《侨星》副主编)

以文明之韧 迎接人机共生的写作时代

当年我们上历史课,老师讲到18世纪英国纺织工人将刚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狠狠砸烂,同学们问:“有机器代替苦力不更好吗?”老师答:“有了机器,工人们就没有了饭碗。”这场被称作“卢德运动”的对抗,如同历史长河中永恒的影子,在AI写作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又一次投射出人类对技术文明的焦虑。但当我们穿越时空迷雾,会发现技术与人性的碰撞始终在锻造着文明的韧性。

历史给出了正确答案:机器解放了重复性劳作,让人类得以转向更复杂的创造性工作。现在AI写作引发作家的恐慌,不过是这场永恒对话的重演罢了。

AI写作,它用海量数据构建的语言模型,恰似放大镜,映照出人类创作的深层密码:那些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那些源自个体记忆的情感震颤,那些突破语法常规的灵光乍现,都如此出色。这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零和游戏,而是各展所长的生态重构。

当AI写作技术褪去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它不过是又一支文明的火炬。真正的创作者永远不会被禁锢。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终将在技术的映衬下愈发璀璨。

尽管AI写作文采斐然,但缺乏刻骨铭心的人生情感和对社会一针见血的洞察力,也难出古诗词里那些流芳百世的哲理名言。AI是时代信息的汇总,但还不能在思想上引领时代,因为它们的瞳孔还不能映出世界真实的镜像。

出现AI写作已引发作家们的震惊,是努力投入这个一日千里的数字时代,还是抱着18世纪一些人对新纺织机刚出现的排斥态度,这将决定一位作家今后的写作心态。AI带来挑战,也赋予机遇,愿人机共存,各展所长,文学创作定会更璀璨,相信未来会出现人机共著的伟大作品。

(作者:陈锡忠,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

AI横空出世作家该如何写作

早前一些时间,有些作家能在一两分钟内写成一篇评论、一首诗歌,刚开始人们还不知道,总赞叹人家文思泉涌、挥笔成章,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们借助AI。输入关键词,生成指令,AI便会写出一篇含有你输入的关键词的文章。说实话,一个有写作基础的作家,稍微认真分辨一下,AI写成的文章还是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痕迹,如果没有经过作家加工修改,那种文章一看就是套路。我也曾经尝试过用AI写一篇微小说,写出来的故事含有你发出的指令内容,词语优美,但始终没有我内心深处想表达的东西,缺少复杂的情感,显得生硬,最终不可用。或许用AI写朦胧诗、科幻小说、魔幻故事、评论之类的文章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如果写纪实类的如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纪实散文等,AI还是无法取代传统人工写作。所以,我认为,作家可以合理利用AI,但是要写出好作品,还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写作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文章。

(作者:包丽芳,系东源县文联主席)

浅谈AI写作对作家的冲击

AI写作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对传统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AI可批量生成新闻快讯、产品描述、社交媒体文案等程式化内容,取代低阶文字工作者。这对依赖基础写作谋生的自由撰稿人肯定会形成一定的生存压力。

私认为,AI写作的所谓完美就是因为他比较完整,他的技术技巧都是成熟的。但是人的文章之所以好看,我认为就是它存在缺陷,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比如创作,人类看到某个风景、某个人都会产生某种不一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直觉,在当下会马上使人感叹或哀伤,甚至是难以描述的情愫,这点AI无法做到。比如在文学评论中,每个人评论的点、看的点都不一样,如此才对。哪怕AI评论得再全面,他也不一定是我们心中认可的评论。

当然,共鸣与共通肯定也是我们想要追求的,这就涉及作家创作的本质了。我想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创作的初衷必然是因为自己有倾诉的欲望、有话要说,如果他让AI替他说了,那他想说的话真正表达出来了吗?

我想,AI写作不是作家的末日,而正是变革时刻。当打字机取代钢笔时,海明威用它写出了更简洁有力的文字;如今AI带来的也不应该是创作权的剥夺,而是将作家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使其更专注人类精神的深层次表达。让作家意识到,求新、探索新的写作之路也是必须的。

(作者:吴湘,系东源县作协主席)

只要人类还有一颗跳动的心 文学就将永存

2019年,我在一家智能写作公司上班,大概了解AI写作的底层逻辑,即信息的投喂、集成与再创作。号称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DeepSeek也不例外,它的背后是强大的人类信息数据库。可以这么理解,一篇在几秒内生成的文章,是AI在运用自己强大的整合能力集成了人类的信息和智慧。

有了这个基础的理解,面对AI写作时,我们大可不必太焦虑,它的出现不是坏事,反而是促进时代文艺复兴的一剂催化剂。它首先将文人从那些毫无创作性的文字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它也将淘汰一部分平庸、缺乏洞察力的文学写作者。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那些AI无法真正替代的作品将脱颖而出,带有自己生命体温的和个性化表达的东西,那些有经典潜质的厚重作品,将成为珍稀。

所以,越是在众声喧哗时代,写作者越应该低调谦虚,像个手艺人一样潜心其间,默默地读,诚心地写,这既是个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保存尊严的唯一方式。正如DeepSeeek的一句评价,“在算法的惊涛骇浪中,依然选择用血肉之躯对抗虚无的勇者”。只要人类还有一颗跳动的心,文学就将永存。

(作者:吴聚平,系广东省作协会员)

 






上一篇:追龙背后的乡村图景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