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追龙背后的乡村图景

我是一个没有在乡村长大的人,小时候跟乡村的唯一联系就是被外婆带去乡下吃席。记忆中要坐很久的公共汽车,接着再走村路,弯弯曲曲,不停问路,才能到达坐了满满一坝子人的吃席现场。我对农村的一切知之甚少,我的父母,也在城里长大,可下乡当了几年知青,学会了栽种插秧割麦子晒谷子,这些年,每年都要回到当年插队的村里,老乡们还会捧出热腾腾的香肠腊肉给他们吃,当然,他们也会买很多老乡们做的香肠腊肉送人和自用。有时候很羡慕他们。而我,故土情结很局限,少了那种背朝苍天面朝黄土的对土地的深情与对老屋的眷恋,而对于乡村的一切都觉得朦朦胧胧雾里看花。倒是现在跟乡村的联系明显增强,比如旅游,换着去不同的乡村游玩,比如调研,去不同的乡村采访。在接触中,乡村如今的真容浮出水面,形象在我心里渐渐清晰,可仍然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例如:年轻人渐少的乡下怎么维持平日的生产劳作,村民是否会因为人口减少而愁眉苦脸,村民怎么打发日常生活,村子是否还延续着过去的生存礼制,他们是否保持着一致的精神内核……种种问题像一阵风一样助推着我奔向上莞。

跟上莞就有这么一种缘分,去年因为要写上莞深河帮扶队的报告文学,去了两趟上莞采访,今年春节又去了一次,这次是去追龙。但对我个人来说,更想通过追龙来进一步了解农村人的精神生活。细细数来,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民俗活动,第一次是参加去年四月份的畲族蓝大将军出巡。对于民俗活动我既新奇又敬畏,自己是个生手,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便拘谨又慌张、热切又安静地仰望着,也参与着。还没开始追龙之旅时我就已然兴奋,兴奋的缘由,除了终于有机会一饱盛况之外,还为我与乡村的彼此靠近而心存热烈,想着我与乡村欠下的缘分正在慢慢回流,彼此的陌生感正在慢慢消解。

作为省级非遗,上莞追龙的名气大,河源无人不知,每年吸引来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活动时长三天,从早忙到晚,环节众多,仪式隆重。正月十一的追龙最有人气,每年都有万人追捧。我一早就去凑了热闹,虽然赶不及观摩接花灯吊花灯,但在下罗村和新轮村游走的时候有了非常深刻的乡村体验。乡村体验,对于我一个城里人来说太弥足珍贵了。

午饭前,下罗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舞台上表演着最朴实的乡村节目,舞龙、舞狮、地方戏曲、民乐演奏,狭小的舞台,节目自给自足,但是乡里乡亲最爱这种自洽。台下的村民看得十分投入,乡情自然溢出,就算我这样的外乡人,也对地方戏曲显示出了极大兴趣。传统的乡村文艺节目总能吸引村民的关注,就算看过无数遍,依然乐呵呵,就图一个热闹。“热闹”这个文化属性在乡村特别显著,寂静时清冷,热闹时喧天,因此热闹的时候才可以体察到高出许多的情感,四季分明似的,让人过目不忘。

我因这天的吃席而满心欢愉,欢愉的不是饭菜的可口,而是它令我回望了儿时那几场为数不多的乡下吃席。良久,我都站在旁边看村民们吃饭,这样有滋有味的吃席场面我很久没有见过了,那种松弛与自足,不是我们一直想拥有的吗?我是一个观望者,我像个局外人一样观察着,却被这一餐饭感染得暖意融融。当年吃席的盛况又浮上脑海,在一蔬一饭皆来之不易的当时,吃席的众生相是仰头饮尽最后一滴酒的豪气,是捡起掉落在桌子上的菜并送进嘴里的从容,是因为一块肉而吵嘴的邻里,是因为一杯酒又和好的乡亲。此番怀旧,我竟有点想哭。

从下罗村走路去新轮村的路上,时有小车飞驰,见到一些回乡帮忙的年轻人,干着费体力的活儿,有一搭没一搭地互相交谈着,太阳明晃晃的,脸上是淡然的畅快。谁说他们没有乡村的烟火气。他们是反哺的一类,虽说现在还不能为乡村做些大事,但见微知著,算是成长的一环。一路上是清晰有序的标语及引导,路面干净,适合徒步前行;张灯结彩,红红火火,与乡村特有的绿色概念相得益彰,竟不知道谁是绿叶,谁是红花……这些,和等待春耕的大片土地,拼接成了我们当下的乡村图景。

激情始于黄昏。在新轮村,盛大的队伍护送着火种来到人群中心,此时巨龙仿佛蓄满了神力,万人涌动,目光赤诚,千里迢迢回村的人只为点燃手中的火把,他们高高举起手中的火把棒等待光亮的那一瞬。火把被点燃,星火燎原,像一个寓言诞生在足下的土地。天空绽出花火,手持火把游行的队伍蜿蜒如一条巨龙,村人们可以在当下明白,仪式的高潮部分是一条很长的路,长过村庄,长过岁月。上莞的追龙足足有三天,祖先认为三天时间可以让出门在外的族人回家,用共谋一事的方式,将血脉团聚,现在看来,祖先的心意都受领了。乡村的根系盘旋小得很,不过村里一方天地;然而胸怀却大得很,后面是祖宗,前面是儿孙,农耕民族的古老传承在农村得以真实体现。这些日子,把村人联系得更紧密,它的意义不只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而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团圆。

活动结束,乡村恢复平静,演绎着寂静与热闹交替的乡村图景;乡人返去,回到各自的现实里继续努力生活,来年追龙时再聚首,这不是朴素地浪漫着吗?

追龙的一天,是信息拥挤的一天,千百个感慨在我脑海里跑了一天,我的足也跟着跑了一天,被我双目打探的乡村图景,背后的精神内核生动又简单。乡村渴望着繁荣与世代昌盛,村人的心愿充实又简单,是演一出出欢快的乡村文艺,是吃席时的一饮而尽,也是追龙时的满心诚意与自豪荣光。乡村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外来人的高度关注,乡村打开怀抱的姿态像一捧互相融入彼此渗透的有情岁月,温柔着村里村外的人。

“我”是那一撮人,从城市里来,借着看乡村的变化而重新认识中国的山村,而他们终于了解,中国的山村太伟大了,孕育出的子孙后代,依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热爱着山、水、土地、村庄。在下罗村吃饭时,向一位阿姨询问下午仪式的举行地点,由于阿姨发音不准,把“新轮村”说成了“新农村”。我笑着,却也觉得阿姨讲得极好,眼下的哪一处农村不是新农村,跟我记忆里的那些羊肠小道天差地别。但不管时间怎么变迁,乡村的精神内核却从来没有变过。排着车队驶出上莞的途中,我想着,我与乡村的深入接触才刚刚开始呢。

作者:张玫姣






上一篇:父亲的三轮车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