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东江——刘浩华《东江女人》及其东江系列佳作浅谈
东江,缓缓流淌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朴实勤劳的客家儿女,也诠释了源远流长的客家古邑灿烂文化。
刘浩华,一个生在东江畔、长于东江畔、有为于东江畔的东江之子,数十年笔耕不辍书写东江,留下数百万饱含深情、文采飞扬的文字。集结成书10册,2100000字,涵盖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人物传记、民间传说、文学评论等文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受益今人,流传后人。
值得称道的是,连载于《南方日报》的长篇小说《午夜行动》,故事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强,颇受好评。鉴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绩,广东省作家协会为他颁发荣誉奖牌,实至名归。
刘浩华先生谈到创作成果时说:“我的创作都是生活所赐予的,是东江给予的……自我懂事起,就常常在东江边徘徊……加入广东省作协的1985年10月,已是秋末冬初,我跃入东江河中游泳,让江水与我一起喜悦,人和江水都暖洋洋的……”平平常常一席话,情深东江可见一斑。
读罢刘浩华作品,不仅深感其对东江风土人情的深情描绘,更是对客家文化渊源流长的生动记录。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读者,也让客家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与发扬。
仅以《东江女人》为例——这是一篇充满南粤乡村风情的短篇小说。通过细腻笔触,讲述了东江上游某小镇客家女人一段耐人寻味、情节跌宕的生活故事。
小说开篇描绘了东江小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竹林、江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分别以下面几个层面叙述,由浅入深——
“东江汉子俊秀,东江女子灵巧……姑娘婶娘们,白天在责任田里忙碌,夜晚,搬出一捆竹篾,在院子前纳凉闲聊,两只手蜻蜓点水般鼓捣一阵子,一件精致的竹制品就诞生了……梁芹嫂子收工早,刚吃罢饭便摆出了编织的工具……”
一段生动鲜活的叙述,很自然将客家女人勤劳、灵巧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笔锋一转,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突出矛盾——
收购竹编制品的姓王“名片商”,面对妩媚俊俏梁芹嫂子,咧着嘴来到她面前,递过来的香烟差点擦了她的胸脯。他又是点头又是微笑,满以为这么一个俊俏的女人会被他手里的洋烟唬住……梁芹嫂子沉下脸瞪他:“喂!你是干什么的?自重点!”
这段描写,梁芹嫂子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把客家女人柔性、韧性之外的刚性、烈性展现得尤为突出。
故事的高潮在梁芹嫂子和姐妹们如何团结一致,慷慨解囊,帮助淑芳摆脱“名片商”以金钱为诱饵的逼婚——“名片商”没有办法,哆哆嗦嗦从衣兜里掏出借条给梁芹嫂子,又颤抖地接过一沓钱,一溜烟跑了……”
至此,以上三个段落描写,客家女人梁芹嫂子勤劳、善良、智慧、无所畏惧等鲜明个性,跃然纸上。也许可以说,梁芹嫂子就是千千万万东江流域客家女人的鲜活代表。
作品篇幅不长,以小见大,内涵丰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刘浩华出身贫寒,艰难跋涉,久经磨难,勤学苦练,自学成才。回首过往,他在《蔚蓝色的蝴蝶梦》后记写道:“要战胜命运之神是多么艰难呵!几番死而复生,并非吉人天相,是我心底里这盏被点亮的没有灯罩的灯,从来没有熄灭。为了净化自己,我写下了这些年的所见所闻,写下了患难与共、给我以温暖的兄弟姐妹……我用笔墨为他们助威。”
这是作者尝遍人世间酸甜苦辣咸后的真情告白,令人动容。
刘浩华漫长创作生涯中,仅仅冠以“东江”之名的作品就有《东江女人》《东江汉子》《东江漂船》《东江之旅》《东江扬舟》《东江柳树》《东江诗草》《东江三思》《东江边的佛像》《我在东江走》《拥抱东江》等佳作。融入“东江”元素的其余作品,也同样占据很重分量。比如,《东江风情系列》,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东江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情怀。阅读者无不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作者熟悉东江,深爱东江,提笔之时,东江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就如视频影像一样在他的笔端倾泻而出,在其《东江风情系列》中娓娓道来——
这里的山,黛绿得冒油,层层叠叠,逶迤而缠绵,晶莹如碧玉……一方山水养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精气神。东江人以质朴、忠厚、聪慧闻名于世,连神话和传说都带几分秀气。——《这方山水》。
东江河上的船歌,很粗犷很悠扬。顺水行驶,船头的水手昂首高歌,唱得两岸的田畴竹林颤颤悠悠。溯流而上,船夫的歌虽有几分急促,调儿却分外高昂……船歌是东江人与大自然拼搏的呐喊,是岁月的惊涛冲撞出的回响。——《东江船歌》。
刘浩华系列作品,大多不仅仅是对东江流域人杰地灵的赞美,更是对东江文化的深刻挖掘。他的《东江风情系列》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展示了东江儿女的精神风貌和朴素情怀。还有其收集整理的一篇篇民间传说,更为读者增添了趣味横生的精神佐料,无疑为后人研究挖掘东江客家文化提供了宝贵素材。
通过刘浩华的作品,读者看到了客家人对土地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作者用温情的笔触,将客家文化中的坚韧、包容、勤劳等特质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这种对东江客家元素的书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进程中,这种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素材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触摸到客家文化的根脉。
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一位作者,都会有自身不足。其作品,也不可能做到毫无瑕疵、完美无缺。刘浩华系列作品中,以下几点是否值得商榷——有的篇目主题略散,是否可以再打磨深化,让人物性格更加立体;有的语言表述是否可以直叙,无须过度修饰,某些华丽辞藻切换成接地气的朴实话语等等。但其作品,笔墨生香,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可读性强,瑕不掩瑜。
纵观刘浩华先生文学生涯,一路走来,其默默耕耘,孜孜以求,笔不停歇,硕果累累。他与文字结缘起步早,年仅12岁就有墙报诗歌被编辑发现刊登在县级刊物上;16岁,有诗歌在《广东农民报》上发表;34岁,诗歌已在《南方日报》变成铅字;40岁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55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遗憾刘浩华先生创作盛年,不幸谢世。文友痛惜。
假如上苍眷恋,留给刘浩华先生更长的生命周期,凭其执着、坚韧、勤奋、智慧、深情和飞扬文字,凭其一生笔耕不辍东江情缘,定会给广大读者留下更多更广、脍炙人口的文字,提供更为丰富精神食粮。
诚如他在《东江女人》自序所言——
“东江地区不乏辉煌的历史和充满希望的未来,不乏可歌可泣的故事……我想,在东江河畔的两岸绿野中,在万家灯火的温馨夜里,有多少诗意和挚情可以涌出笔端啊!”
南宋文学家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正是这种对东江故土的深情厚谊,使得刘浩华先生一生行走东江,笔耕不辍书写东江,让一篇篇、一行行文字“本天成”,恰如《东江女人》《东江风情系列》等作品,清新灵动,淳朴厚重,匠心独运,精雕细琢而成为东江客家文化一颗颗晶莹璀璨的明珠,一道道饱含泥土芬芳、润泽东江的好诗好文风景线。
作者:丁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春风轻拂三月天,巾帼花开别样红。在河源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是筑牢动物防疫屏障的“隐形战士”,是三尺讲台上的筑梦引路人,也是传递人间温情的志愿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