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时效性
《领导干部读<资治通鉴>》是我出版的第三本书,2009年2月由华文出版社初版。这是一部读史随笔,全书由79篇文章(含《后记·读史的收获》)组成。书出版后,曾被江西省委组织部、上海交大医学院等部门、单位推荐为干部读物,还在《解放日报》连载,以及若干报刊转摘,算是有一点小影响吧。十几年后,还有读者拿着从网上淘来的书要我签名,可惜他们买的要么是旧书,要么是盗印书。
时隔15年之后,有过几次合作的广东旅游出版社希望我把这本书授权给他们再版。一本书既然市场有需求,出版社愿意出,作者自然是高兴的,于是有了2024年7月的再版。
这本书写于2007年至2008年。我读《资治通鉴》是从2006年底开始的。此前,心情一直比较浮躁,读书没有规划,也缺乏系统性,纯属消遣。《资治通鉴》原著约300万言,配上注释就远远超过这个字数了。读这样的大部头,当然是需要毅力的。还好,因为历史的味道醇厚绵长,我坚持读下去了。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现实,有感而发,边读边写,积累下来,便有了这么一批文章。这是读书的直接收获。另一个收获是,将这部历史巨著读完之后,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认识,心情似乎平静了许多。
对初版时出版公司拟的《领导干部读<资治通鉴>》这个书名,我并不太满意。很多读者一看书名,以为这只是写给领导干部这个群体看的,还有些读者,竟然想当然地把它定义为一部讲权谋术的工具书,莫名其妙便有了几分成见。其实不然。《资治通鉴》何止值得领导干部看,它适合全民阅读。当年我写这些杂谈随感时,就并非针对某个群体。而且,我自己只是一名普通读者,我只希望和喜欢历史、喜欢思考的读者分享一下自己读书的肤浅体会而已。
这次再版,因为内容没有增删,所以没改书名。篇目的编排上则做了调整。初版被编辑分为“治人篇”“治事篇”“治世篇”三部分,分类并不怎么准确,再版时便恢复原貌,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不再分辑。
以前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写了1200多个所谓的新闻稿件。这些稿子,可以说是“当日作废”。虽然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但它首先要符合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我当年写的那些报道,时间一过也许不会再有人提起。而15年后再读这本书,我感觉它和自己的其他文字不同,基本没有过时,引用的史料依然读着有趣,抒发的观点也与现实生活并不脱节。这并非自我标榜文章写得如何,而是说明,历史没有时效性,不管什么时候品读,它都是有价值的。
历史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得起岁月检验的。历史题材的写作占了这个优势,不必担心“失效”的问题。历史本身不是专为谁而存在的,它的养分可以提供给所有后来者,只要你愿意汲取。它的胸怀足够博大宽广,它的内涵足够深厚隽永。
读史要有耐心。历史就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家,平静淡泊,不焦不躁。就算你地位再高,工作再忙,学识再渊博,也不妨时时听听这位老人家唠叨唠叨,大有好处。对待历史要有足够的定力,不受干扰,细细品读,慢慢领会。古人的智慧也许是含蓄的,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大地,太粗心的人未必能够发现。而细心搜寻捡拾,便会有相应的收获。
历史观照现实。读史不会让你吃亏。它可以让你时刻保持清醒,懂得谦逊之道。它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它尤其可以让你把很多事情参悟得更透彻,从而活得更明白。
不读历史,难以走向深刻。最近有位知名作家闲聊时说起,自己写到后来,越发感到历史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厚实,花了大量的时间系统读史。何止作家,不管哪个行业,都应读点历史,让自己多几分见识,少几分自以为是。尤其是史籍中的精华,更是富含营养,历久弥新。
作者:李伟明
上一篇:行走在东江——刘浩华《东江女人》及其东江系列佳作浅谈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春风轻拂三月天,巾帼花开别样红。在河源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是筑牢动物防疫屏障的“隐形战士”,是三尺讲台上的筑梦引路人,也是传递人间温情的志愿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