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客家童谣的美学价值(上)

编者按

在时光长河中,客家文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淘洗,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而客家童谣,恰似这明珠上跃动的灵光,以质朴之音、纯真之韵,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与情感密码,成为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今年,黄日新、周云水两位学者编著的《客家童谣美学赏析与美育创作》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探寻客家童谣的深邃世界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此书凝聚着编著者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深入研究,从多元视角剖析客家童谣,并呈现了一系列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谣,旨在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传承其精神。

今选刊书中客家童谣赏析中的《客家童谣的美学价值》。这些美学价值,不仅是客家童谣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的根源,更是我们当下汲取文化养分、滋养心灵的重要源泉。愿这篇赏析能如一阵清风,吹开客家童谣神秘的面纱,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美学之旅。童谣的历史悠久。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将“谣”与“歌”并举,“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则将是否“合乐”作为区分“歌”与“谣”的关键,“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歌谣实际上包含了有乐曲相配的“歌”和无乐曲相配的“谣”,童谣从属于歌谣,是“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

清代杜文澜将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支最古老、最绚烂的花朵,具备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没有具体的作者,是民众集体创作,具有集体性;发生于口头,存在于口头,具有口头性;没有文字记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具有变异性。童谣隶属于儿歌。童谣是民间儿童或母亲所传唱的歌谣,儿歌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岭南客家分散地聚居于韶关、河源、惠东、梅州、揭西等地,广泛传唱以《月光光》《点指人堂》《萤火虫》为代表的童谣。童谣是陪伴儿童成长的美好事物之一,岭南客家童谣按内容、形式可分为催眠曲、顺口溜、绕口令、游戏歌、连锁调、问答歌、数数歌、谜语歌、滑稽歌、风俗歌、时令歌、动植物歌、生活歌、劳动歌、戏谑歌、逗乐歌、劝诫歌、时政歌等,虽然不同地域的客家童谣会略有差别,但总体来说,均保留了古汉语语音,声调丰富,念诵起来抑扬顿挫。

客家童谣是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用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客家地区的一种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客家童谣对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与《诗经》具有很大程度的契合性。客家童谣大致可分成教育类童谣、娱情类童谣、生活类童谣、游戏类童谣、风俗类童谣、知识类童谣、时政类童谣七种类型。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儿童日常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幽默诙谐的内容、朗朗上口的歌词韵律,还有丰富的方言字韵腔调都让儿童乐于尝试演唱和欣赏。同时,客家童谣蕴含的丰富音乐元素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歌唱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一、客家童谣的“童心美”

民间歌谣是“民众的诗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认识、欲求的表白,是他们艺能的表演”。童谣是指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民间歌谣。这些出自市井之口的短小歌谣既是社会生活的镜像,也是方言土语的宝藏,更是历史的一种见证。童谣是儿童群聚集会时“嬉游遨戏之言”,是其游兴所至的自发之作,不仅语言“韵而有理”,而且其文本内容“有益于世教”,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童谣不仅使儿童在游戏中表达了自我意识、锻炼了身体、参与了社交活动、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唱诵童谣的游戏中学到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生活赋予儿童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世界、锻炼自我,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学习各种知识。吴冬梅总结出客家童谣在儿童乡土教育中能够起到启蒙幼儿、教化心智的作用,对儿童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社会等教育价值。

1.客家童谣的真实美

“童心说”作为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其中心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具备“绝假纯真”的真实美,反对以“假言”言“假事”的“义理”文章。李贽认为,没有接受过程朱理学“义理”教育的儿童是具备“童心”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童谣作为一种具有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双重特征的文学样式,也很自然地成为民间儿童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工具。

客家童谣的真实美,突出表现为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它不夸饰、不捏造,以忠实的白描笔法客观描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与精神面貌等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童谣对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生情感的刻画较多,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也使客家童谣具备了浓厚的人情味。

客家童谣的真实美不仅是指童谣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极为客观、真实和自然,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现象、家庭生活和个人遭遇等现实事件的真实反映与价值评判。儿童说话时用的语言无视事物的确切意义,即使在争辩时,儿童也总是陈述事实,而不是指出证明的理由。客家童谣这种因儿童心理而衍生的真实美,大大增加了童谣文本的艺术魅力。

2.客家童谣的自然美

童谣是诵唱者的自然表达,在传播时具有“不知所受”的集体性,具有质朴、自然的特征。客家童谣的自然美,从“传统的反对雕琢、文饰的含义,扩大为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的否定”,是一种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为核心的美学精神。在客家童谣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传统的精英文学文本中难以出现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欲望的自然描写。

客家童谣的自然美体现在对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观题材的偏爱上。仅就月亮这一自然景观而言,客家童谣中光《月光光》就有30多个版本,再加上数量繁多的对太阳、星辰、动植物等自然风物进行描写的篇目,客家童谣给我们留下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印象。

童谣将动物拟人化,采用对话的方式,将它们对人类蛮不讲理行为的愤怒与不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儿童亲近自然的纯真秉性,使他们对动物们的遭遇始终抱有深厚的同情。这种同情是发自内心、绝无造作的。客家童谣展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美感,与童谣最主要的创作与唱诵者——儿童有关的。他们天真烂漫,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各种自然景观在他们眼中都有生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意盎然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画面。

3.客家童谣的情趣美

客家童谣不仅擅长在一首童谣中刻画多个物象的形神特征,而且善于用较长篇幅细腻地展现一种事物的形神美,富有率情任性、趣味横生的普遍感染力。客家童谣所述的故事,很多是日常生活与常理逻辑思维下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但童谣正好通过这种离奇的情节设置,营造了极具特殊艺术魅力的情趣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才能生发引人入胜的情趣之美。对情趣美的追逐是客家童谣创作、传唱主体——儿童的自觉行为,也正是由于这种自觉行为的积极作用,使得客家童谣具有鲜明的娱乐功能,令其文本彰显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反映日常生活知识的客家童谣,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在知识经验的获得上,客家童谣往往摄取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描述日常的生活情景,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有鱼虫鸟兽、花草树木、色彩数字等,不但丰富生动,题材也包罗万象,合乎儿童兴趣。既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儿童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客家乡土社会人生观念、社会道德、生活态度,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经验,以童谣这种方便形式一代一代地延续和传递,转化为对个体或群体人生的劝勉。

尽管这些知识一般系统性不强,但它们是正确的。由于受客家童谣的不断启发和教育,儿童尤其是学前的儿童们渐渐地开拓了自己的智慧,丰富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的认识。另外,客家童谣往往能把种种枯燥的知识表现得很具体、形象,音韵谐和,简明易记,带有一定的趣味,因而特别受到儿童的欢迎。

每首童谣都带有地方色彩,都是一地人民生活的反映,它的地域性也正体现在它的丰富多彩的面貌上,这成为童谣能够被各地人民接受的重要原因。待孩子们有能力走出村庄,投入家乡山水的怀抱,眼界大开时,他们几乎是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在这种歌唱中,对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有了深深的印象,与人生相伴到老的乡土观念、乡土感情,可以说就是在这一时期的歌唱中产生并逐日加强的。越是离家,越是远行,童谣的地方性就越能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在这种怀念中,也饱含了对于一种地域文化的追思。客观上的身处异乡,特别能够唤醒主观上对故乡的思念,客观上的身体成长,也特别能够唤醒主观上对童年的回望。而童谣的存在,则是这种思念和回望最好的催化剂。一首首流传已久的童谣中浸染的是出自民间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场景,饱含的是出自童年的分分秒秒的纯真、自由的状态。(未完待续)

 






上一篇:白首方悔读书少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