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客家童谣的美学价值(下)

二、客家童谣的创作

客家童谣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将客家童谣融入歌唱教学实践,可以把客家传统文化以音乐学习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下来。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梅州客家传统技艺、民俗类非遗项目创作了童谣,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普及。

大襟衫,靠(交)头裤”,

打洋锡,钉木屐,

弹棉被,织吊篮,

土纸土布乌木炭,

草编竹编搭棕编,

席子门帘样样全。

买饭甑,做钉砻,

讲好价钱正(才)动工。

打铁凿石五华哥,

覃下石灰也晓做,

红木家私样样有,

周江锡品花样多。

宁中毛笔精细做,

文房四宝墨烟张,

罗家通书算岭南,

皇帝恩准罗家课。

光德陶瓷石正煲,

一只妹来一只哥,

一壶难装两样酒,

一树花难两样红。

各姓灯笼墟上买,

要做好事就去扱。

办婚礼,迎新娘,

坐月子,满月忙,

添新灯,过继房,

寿诞炒面命过长。

拜了社官拜公王,

还有孔子和太阳,

观音姑婆过生日,

小胜天穿小桑等公王。

畲族招兵,相公爷出巡,

祭江、迎景、扛先师,

庙会、祈福、关帝行,

百侯五鬼金狮弄,

西河大靖迎马来。

上刀山,坐刀轿,扮古事,

文昌祠,伯公坛……

好事一桩又一桩,

祖公厅前闹洋洋。

五大两同半斤比,

称来称去平重轻,

涯么输来你么赢,

歌声到此暂停声。

在传统美术方面,客家泥塑艺术家刘沅声、刘芷瑜父女就颇费心思,力图将传统客家经典童谣转换成可视的艺术作品。比如,“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田鸡吃饭脚懒懒,老虎上山拗苦柴”。这童谣将公鸡、狗、狐狸等动物拟人化,描写了一幅动物们分工合作、共同劳动的和谐场景,意在将勤劳、团结等精神观念传递给后代。

客家泥塑区级传承人刘芷瑜的作品《白饭子》,以客家童谣为创作题材,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童谣中“鹅揩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的生动形象,用立体的画面,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在观看中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懂得要勤劳做事,勇以担当的道理。

在童谣创作方面,基于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周云水博士在广东美育浸润计划作品大赛中提交的《客家劝学尊教歌》颇具美学价值。

客家劝学尊教歌

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

文采出众秀才郎,骑着白马过莲塘。

做间学堂四四方,端张凳子写文章。

谁能读得文章识,送只鸡膥做奖赏。

路唔走唔平,人唔学唔成。

喉咙省出教子钱,只望子女读书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竹竿长晒衣衫,笔杆短赋诗强。

读得书多百不愁,夜里不怕人来偷。

子女唔读书,好比冇眼珠。

蟾蜍咯咯唔读书,一世暗摸无春光。

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读误一生。

早知书内黄金贵,小儿就该记心上。

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秀才不怕衫巾烂,最怕肚里冇真货。

读书肯用功,茅屋出相公。

六十六,学不足,

读书钱,万万年。

家里藏书有万卷,砚田无税耕心房。

客家儿女,勤学家风。

尊师重教,天天向上。

牢记祖训,少年自强!

如今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仅限于声光舞影之中,缺乏对大自然生命的感动,如果运用童谣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为客家文化寻回属于洗涤孩童心灵的活水,这将是对客家童谣及语言文化传承一大贡献。

三、客家童谣赋能美育浸润

客家童谣是客家人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新如炙簧”。这首充满着温情的诗是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35岁时追忆他的曾祖母而作的。客家童谣,词句长短不定,句式简短,韵脚多变,节奏明朗轻快。客家童谣主要是教育小孩识礼仪、勤读书、孝父母和学习知识等内容。如“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打锣,心臼(媳妇)灶背炒田螺,田螺壳,钝(刺)到家官(公公)脚,家官呀呀叫,心臼哈哈笑,家娘(婆婆)话渠么孝道”。教育小孩不要乱扔垃圾和尊重长辈。岭南客家童谣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一方面是让幼儿逐步懂得生产生活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让青少年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因此,岭南客家童谣赋予传统社会中青少年群体多彩的童年生活。但随着幼儿教育托付给幼儿园,家长们因为工作忙碌或者自身对童谣缺乏了解,很少能够把朗朗上口的童谣教给自己的孩子,而幼儿园因为固守正规的教材,也鲜有将传统客家童谣融入幼儿教育的案例。

为了避免岭南客家传统童谣出现最后消失的尴尬处境,地处客家大本营的世界客都梅州市,积极探索客家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幼儿教育的机制,注重客家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因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一是利用场景激发儿童学习客家童谣的兴趣。

客家童谣符合孩子学习的兴趣特点。客家童谣是客家乡村儿童流传的口头歌谣,是客家乡民在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供小孩嬉闹玩耍的时候,追逐快乐,顺口传唱的歌谣。它使用诗歌的韵律和形式,表现客家乡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充满了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和儿童趣味。例如,游戏童谣《点指人堂》是小孩玩“摸人子”游戏前,按字依次点人,点到最后一个字者,便扮演“瞎子”去摸人,被摸到的人,便接班做“摸子”。孩子们在边诵读边玩的过程中嬉戏,兴趣盎然。

客家童谣自然、朴素的美学特征,给人别具韵味的感受。童谣语句通俗,每句尾用同韵字,音韵和谐,朗诵起来朗朗上口。童谣描述的内容形象生动,语句简练,便于记忆。只要儿时念熟了,到了老年也不容易忘记。客家地区老一辈的人都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奶奶、外婆或母亲曾教自己唱那动听的《月光光》,童谣的这些特点正是符合孩子们的学习规律。

幼儿园根据童谣教学的特点,确定了直观法、游戏法、朗读法和情景法四大方法作为客家童谣教学的方法。在选择童谣时要考虑是否具有趣味性,老师们往往把这首童谣是否能让幼儿在玩中进行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例如,《羊子咩咩》这首童谣本身就是游戏童谣,玩时父母与儿童在一起,一人扮老虎,一人扮母羊,其余为小羊。老虎念“羊子咩咩”的歌,念至:“老虎来了么?”如母羊答“冇来”,老虎便重念,如母羊答“来了”,老虎便开始抢小羊。既有趣又能在玩中学童谣,深受幼儿的喜欢。在客家童谣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园内孩童的学习并不在于内容的深浅,而在于是否能激起孩子对童谣的兴趣,否能引起孩子探索和认识童谣的内涵。所以在教幼儿学习客家童谣时,需要尽量为其营造一个欣赏、肯定、鼓励、激发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唱诵童谣的乐趣,从中培养孩子们学习童谣的热情。

二是依托客家童谣引导规范儿童日常行为。

幼儿时期正是孩子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将使他终生受益。客家有句谚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孩子在3~7岁的教育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这期间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通过传承客家童谣可以劝勉孩子们尊敬长辈、知书达理、公正做人、懂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等。梅江区龙丰幼儿园以客家童谣为载体,充分挖掘客家童谣的教育内涵,将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内容挑选出来进行传授,从而达到规范孩子们行为的目的。龙丰幼儿园挖掘了客家童谣的六个教育主题:爱国爱乡、团圆亲情、敬老孝亲、辞旧迎新、文明和谐、崇尚英烈、快乐童年。六个主题中既有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又有幼儿参与节日庆典活动的编排。通过组织幼儿参加梅州市电视台“超级宝贝”大赛,举行“客家童谣专场诵读”活动等,让孩子们以小明星、小演员的身份登台表演,在感受节日快乐时充分想象、体会客家童谣所描述的事与物,让幼儿在唱、念、跳的活动中强化所学到的行为规范,让客家童谣的教育意义发挥得更透彻。

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司空见惯的生活事物,形式上不拘一格,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在幼儿教育中运用客家童谣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能引导规范儿童的日常行为。幼儿园依据适宜性、教育性、地方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等原则,对客家童谣内容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留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教材。幼儿通过学习这些富有节奏、韵律的童谣,不但可以形成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能引发他们积极的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借助客家童谣系列产品拓宽儿童知识范围。

客家童谣种类繁多,有催眠谣、游戏谣、情趣谣、绕口令等,也有描述动物、植物和自然物象的,比如,“禾毕子(麻雀),嘴丫丫。上桃树,啄桃花。桃花李花俾你啄,莫来啄涯龙眼荔枝花。龙眼留来拐妹子,荔枝留来转外家”。这首童谣反映了客家山区水果多,桃李普遍;龙眼、荔枝较少,价钱较贵。客家人疼女儿,又爱娘家亲人,所以把贵重的水果用到较重要的场合,如娶媳妇和回娘家。小朋友通过学习此童谣,了解客家地区的水果特点以及家乡的民俗风情。

客家童谣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对孩子有很强大的教育力量。好的童谣,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滋润、哺育,而且牢记在心永不忘。客家童谣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基奠。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功能上,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客家人的成长。客家童谣是客家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撑起了在外漂泊的客家人思乡精神之柱,是他们思念故乡的“月光曲”。在龙丰幼儿园使用的客家童谣视频里,伴着童谣的节奏和旋律,逐步呈现客家围龙屋前面的莲塘,色彩鲜艳、造型优美的门楼门墙,由客家女主人带领大家举行的“敬月光”仪式、中秋节烧塔的仪式,以及云彩幻化出的客家蓝染大襟衫等,充分展示了岭南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各学段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相互结合,普及教育、特色发展相互促进,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动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客家童谣用客家话的音调创作和演唱,语言活泼,贴近生活,教化人,启蒙童。当下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一家三代人多数经历了三个迥然不同的时代:老一辈或许还赶上了传统农业时代的尾巴,中年一代基本上是生活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新生代早已成长在信息网络里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中,那些原来代代口耳相传的经典童谣,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已经模糊甚至被遗忘了。只有留住传统童谣的火种,幼儿园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挖掘和传播,让优秀的岭南客家童谣得以永远流传。

作者:黄日新 周云水






上一篇:客家童谣的美学价值(上)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