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母亲的秋天“四部曲”

秋风刚掠过村口老槐树的枝桠,落下几片带黄的叶子,母亲就踩着晨露挎起了竹篮。她的秋天,从来都是跟着节气的脚步,一步一步踏得扎实又温暖,藏着拾秋、织秋、煨秋、寄秋的四段心事,像巷口老钟摆的滴答声,不慌不忙,却把日子过得满是烟火气。

立秋后的田野最是热闹,玉米秆举着金黄的穗子,辣椒串在枝头红得耀眼,萝卜缨子在地里冒出翠绿的尖。母亲弯着腰在田埂间穿梭,掰玉米时手指被叶尖划出道道细痕也不在意,只把饱满的玉米棒一个个塞进竹篮,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堆满秋实的晒谷场上。等回到家,她就搬来小板凳坐在屋檐下,把玉米编成串挂在房梁上,风一吹,玉米叶沙沙响,像是在和她说话。屋后的柿子树也到了成熟季,母亲搬来木梯,小心翼翼地摘下沉甸甸的柿子,削皮时刀刃贴着果肉,薄得能看见里面橙红的汁水,再用棉线串起来挂在阳台,日子久了,柿子慢慢缩成柿饼,表面结出一层白霜,甜香慢悠悠地飘满整个院子。她还会把南瓜切成薄片、萝卜切成细条,摊在院子的石桌上晒,阳光把这些食材晒得透亮,她每天都要翻几遍,指尖拂过干燥的果肉时,眼里满是笑意:“把秋天的味道存起来,冬天就不缺嚼头了。”

白天忙完拾秋的活计,傍晚母亲就搬来藤椅坐在灯下,拿出毛线筐开始织秋衣。筐里的毛线团五颜六色,都是她趁着赶集时挑的好线,“秋天风硬,织件厚毛衣,冬天穿在里面暖和。”她左手捏着针,右手绕着线,银针在指间翻飞,毛线很快就织出了平整的纹路。我凑过去看,她就笑着让我试试领口:“看看大小合不合适,紧了我再拆了重织。”织累了,她就换个活计,拿出碎布和棉花做棉鞋,剪布、纳鞋底、缝鞋面,每一步都做得仔细。鞋底纳得密密麻麻,她说这样耐穿,走再多路也不硌脚。灯光下,母亲的手指在布片间穿梭,偶尔停下来揉一揉发酸的肩膀,却从不说累。等棉鞋做好,她会先让父亲试穿,看合不合脚,再把我的那双仔细收进鞋盒:“等天冷了就能穿,脚暖了,浑身都暖。”那些织好的毛衣、做好的棉鞋,堆在衣柜里,像一座座小小的暖炉,藏着母亲对家人的牵挂。

处暑一过,早晚的风带了凉意,母亲的厨房就成了家里最暖的地方。天还没亮,她就起身生了煤炉,砂锅里倒进提前泡好的红豆、绿豆和小米,小火慢慢熬着,熬到粥底浓稠,豆子开花,才关火焖着。等我起床时,一碗温热的杂粮粥已经摆在桌上,她总不忘多放一勺红糖,看着我呼噜噜喝下去,才笑着收拾碗筷。霜降前后,她会翻出家里的老陶罐,选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方块,焯水后和泡发的山药、莲子一起放进去,再添几片生姜、倒两勺黄酒,坐在炉边守着。陶罐咕嘟咕嘟冒着泡,肉香混着山药的清甜飘出来,引得邻居家的孩子扒着院门张望。“秋补得慢,火急了炖不出好滋味。”母亲时不时调整火候,等肉炖得酥烂,先给父亲盛一碗,再给我碗里装满山药和排骨,自己却只舀些汤,说她不爱吃油腻的,可我分明看见她偷偷把我剩下的肉渣拌进米饭里。

等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母亲就开始翻箱倒柜整理那些存好的秋味和织好的衣物。她把柿饼装进保鲜盒,花生酱倒进玻璃瓶,毛衣叠得整整齐齐,棉鞋用布包好,一一码进纸箱。“你出门要把毛衣和棉鞋都带上,冷了就穿上;你弟弟总念叨我做的南瓜干,得多装些。”她边打包边絮絮叨叨,手指把纸箱的边角捋了又捋,像是要把所有牵挂都裹进去。有一年我收到包裹时,发现保鲜盒里垫着一层油纸,柿饼一点没受潮,毛衣叠得方方正正,还有一张字条,字歪歪扭扭却很工整:“降温了添衣服,别熬夜,记得打电话。”后来才知道,为了赶早班车寄包裹,她天没亮就背着纸箱去镇上,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却只惦记着包裹有没有摔坏。

如今我在自己的小家里过秋天,熬粥时总会想起母亲守在炉边的样子,整理衣物时也会摸到毛衣上熟悉的纹路,风里飘着熟悉的甜香,就像母亲还在身边。其实母亲的秋天哪里分什么曲,不过是把对日子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都藏在拾秋的忙碌里、织秋的针脚中、煨秋的烟火间、寄秋的包裹里,岁岁年年,从未变过。

作者:王玉美

 






上一篇:展卷又见老庄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