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润课堂 妙趣生语文—— 一位新手教师的语文课“破茧”手记
初春的晨光斜斜洒进教室,我望着讲台下低头翻动课本的学生,满心期待着今后的教学能点燃学生对语文的热情。然而,实际情况却如同冷水浇头,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古文时,学生的反应并未如预期般积极,只见课堂上一些学生显得精神不振,甚至有极个别的同学似乎陷入了沉睡之中。彼时,我顿悟:语文课堂的“枯燥”并非源于教材,而是教学方法的桎梏。
那个夜晚,我构思了许多创新策略,最终选定通过制作短视频,将名人的朗诵音频与《论语》中蕴含的生活智慧相结合,以新颖的形式呈现。不出所料,当学生的朗诵声从多媒体设备里流淌而出时,我分明看见那些爱打瞌睡的小伙子猛地直起了腰。我们细致解析了“莫春者,春服既成”的节奏。这时,一位女同学提问:“老师,‘冠者五六人’的断句是否如同心跳的节律?”这一出乎意料的发现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奋之情。随后,我们尝试以饶舌的韵律朗读,当传统的词汇与电子鼓声相遇,连原本对文言文避之唯恐不及的张同学都笑道:“原来,孔子弟子也热衷于茶话会。”的确如此,一旦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相交织,那些繁复而略显枯燥的文字背后,我看见了语文教学领域无尽的潜力与机遇。
真正点燃课堂热情的,是《雷雨》这一教学案例。在《雷雨》课本剧演出中,我将周朴园的书房“移”至教室,课桌连接成回廊,废纸充当合同,笔杆模拟烟支,窗帘幻化为丝绒帘幕……这一刻,教室变身剧场,讲台变身为舞台,课本则成为上演的剧本。当腼腆的数学科代表佩戴金丝眼镜扮演周萍,而那位常绘漫画的女同学以颤抖的手指毁掉侍萍的照片时,课本中沉睡了三十余年的角色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尤其在陈同学演绎的繁漪角色中,她将周朴园催促服药的情境创新为现代职场中的PUA元素,使得三十年来积累的病历记录转化为手机短信形式。这一改编让原本的对话转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现代生活场景。学生们在笑声中突然陷入了沉默,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封建家庭与现代社会精神压力之间的微妙共鸣,以及传统束缚与当代自由意识之间的深层冲突。“老师,当周冲向四凤讲解《玩偶之家》时,是否让人联想到我们在向好友推荐动漫的情景?”……课后紧随我探讨的学生,在走廊形成了奔腾的溪流。
最令我惊叹的是小林在周朴园角色上的精彩演绎,他通过分镜脚本对周朴园的内心独白进行了新颖的解读——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实则蕴含着对人性深刻而细腻的理解。平时乖巧的电教管理委员小凌主动饰演鲁大海,登台便引起学生轰动。两人精准再现经典台词,将周朴园的阴险刻画得入木三分,尽显对角色的深度理解与“角色沉浸”效应。下课后,饰演周朴园的小林面带羞涩地向我提问:“老师,虽然周朴园令人憎恶,但他是否也是旧社会的牺牲品呢?”在那一刻,文本的“中心思想”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成为了少年内心滋生的蔓藤。
最好的课堂并非预先编写的脚本,而是由师生合著的篇章。当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迸溅星火,那些曾被视作枯燥的字句,终将在年轻的生命里生长出意想不到的枝桠。这或许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所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有可能在某个心灵的土壤中孕育出独特而绚烂的花朵。
河源江东新区城东学校 李晴
上一篇:停止指责 耐心倾听
下一篇:黄昏,是一个人的“新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