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山风拂来,一树的油茶果

“山茶籽圆咕噜,满山岗几时收?寒露早立冬迟,阿舅话崖霜降正当时。山茶籽大丰收,袋里装唔怕溜。空车去载满转,阿妹腾手摘茶哩好榨油……”一曲古老童谣《摘茶哩》,宛如一汪东江水的回甘,沉淀着油茶千百年扎根于此的生命印记,在河源龙川的客家山间流转不息。

常在梦里回到河源,回到那片让我心头发暖的土地——东江水绕着龙川的山峦缓缓流淌,沿岸的村落像撒在绿绸上的星子,灰瓦叠着青黛,晒谷场边总立着几棵老油茶。不是因为繁华,而是风里总飘着油茶叶的淡香,枝头垂着的油茶果,像极了东山寺庙檐角上的铜铃,在风中轻轻晃荡出了记忆的声响。

数年前,赣深高铁的钢铁长龙蜿蜒驶入客家大地,作为铁路建设者的我,有幸随工程队进驻龙川,就此与油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初遇时的惊鸿一瞥,到后来的熟稔相知,最终深深眷恋上这被客家乡亲珍称为“黄金果”的油茶果。

油茶树绝非寻常草木,它是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的根脉。它是客家人最忠实的伙伴:陪着他们开荒拓土、垒屋安家、繁衍生息。如今山风掠过枝头,沙沙作响间,恍惚还能听见先人们挥锄刨土的“吭哧”声里,几粒饱满的茶籽轻轻落在粗布衣襟上的细碎声响,那是岁月留下的最动人的回响。

你瞧,新年的春风刚踮着纤足轻掠山坳,漫坡的油茶树便齐齐睁开了惺忪睡眼,带着几分刚醒的慵懒与鲜活。新叶是嫩得能掐出蜜的碧色,缀满晨露的叶尖在阳光下流转着细碎金芒,恰似客家姑娘新绣的绿绸帕,针脚里都藏着春日的生机——未及触碰,那股鲜活的灵气已先漫过指尖,沁得人鼻尖都泛着清甜。

这时节,在工地食堂帮厨的阿姨,总爱挎着竹编小篮钻进附近的油茶林。不为摘果,只为采几片鲜嫩的新叶,再用山泉水盛进粗陶小罐里泡着。“能清火气呢。”她指尖摩挲着罐身的细密纹路,轻声念叨着。这是老辈人传了几代的法子,仿佛把整个春天的清冽,都细细酿进了陶罐的纹路深处,也酿进了寻常日子里的细碎暖意。

待蝉鸣循着山风漫过峰峦,油茶枝桠间便悄悄缀满了细碎的白花。模样素净得近乎谦卑,不与群芳争艳,香气却清冽得能钻透肺腑:风一吹,那甜香便漫过整片油茶林,缠上田埂的每一寸泥土,连埂上静立的稻草人,也似裹了层薄如蝉翼的香纱,在夏日的斑驳光影里,仿佛凝住了呼吸。

最是热闹的光景,当属霜降前后。漫山的油茶果攒足了春夏的阳光与力气,尽数熟透:由青渐黄,再晕开一抹胭脂般的绯红,恰似缀在枝头的万千小灯笼,将整座山峦映得暖意漫溢,连掠过的风,都携着几分甜润。

我仍记得第一次跟着好友上山摘果的模样:竹篮斜挎在臂弯,指尖刚触到油茶果,便觉果皮厚实紧致,还带着阳光晒透的温感。轻轻剥开,里面的茶籽饱满滚圆,宛若一捧温润的小珍珠,静静藏在果壳深处,沉甸甸的,满是丰收的踏实与厚重感。

我们的铁路驻地安在当地农户谢阿伯家。他望着漫山油茶果,眉眼间堆着笑说:“这果金贵,得等霜打了才够甜,就像咱客家人过日子,经点风霜,日子才扎实。”那时我才懂,龙川人把油茶果称作“黄金果”,并非虚言。油茶树有龙川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滋养,结出的果实既多且优,榨出的茶油,自然清亮得能映出眉眼,香气醇厚绵长,满是山野的慷慨馈赠,与时光沉淀的醇厚韵味。

油茶树的绿意,深深融进了当地的日常——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九成的优质属性,龙川阿婆或许不懂,但她指尖的温度,早已丈量出茶油最动人的模样。那是辛苦了一天的一家人围坐取暖,炉上正炖着茶油熬过的姜茶,琥珀色的茶汤翻滚着细密的气泡,舀一勺入喉,暖意从舌尖一路淌进胃里。茶油的香气,就这样从灶台飘到记忆深处,成为刻在血脉里的味觉图腾。

茶籽蜕变为澄澈的茶油,需闯过层层淬炼的关卡,远非世人想象中那般轻而易举。我曾随县作协的文友,探访过赤光镇绿油古法压榨车间。刚跨进门槛,“咚咚”的撞杆声便扑面而来,厚重沉浑,宛若山民欢庆丰年的鼓点,震得人耳畔发麻,心头却暖烘烘的。在这里,“河源古法榨油技艺”这门非遗正静静流淌——蒸粉、压饼、上榨,师傅挥起石锤撞击木楔,金黄油液沿槽缓缓渗出,满室醇香穿越百年时光。

如今,别龙川三载有余,但这缕专属于“故土”的油茶香,却如一根细密的丝线,始终缠绕心间,从未真正淡去。每当在城市超市的货架间,瞥见那澄澈透亮、泛着琥珀光泽的茶油,龙川的层峦叠嶂便会循着这缕醇香,如潮水般悄然漫入记忆深处。

那缕深入骨髓的油茶香,终将伴着“故土”的蓬勃生机,成为我行囊中最温暖的底色,也化作龙川大地上一笔永不褪色的幸福印记,在岁月里愈发醇厚绵长。

作者:铁朦胧






上一篇:秋日的城市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