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理发

对理发的最初印象,是儿时在外公家,见到在农村走家串户的理发师,一般是中老年男子,身上挂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剪发工具,其外表不敢恭维,留着胡须,眼神不定,甚至令我感觉有点害怕,不敢多看几眼。理发师来到外公家后,外婆会很大方地坐在凳子上,让理发师自由发挥。理发师手持手动剪子,发出“噶噶噶”有节奏的声响,不像现在理发店常见的电推剪。至于理发师的剪发技术,当时的我还没有辨别能力,也没想着去深究。理发师吃的是百家饭,走到哪吃到哪,有时也会在外公家吃饭。

小学低年级时,我还是由爸妈带着去理发店剪发。当时的理发店都会在门口挂一个不停向上旋转的霓虹三色灯,吸引着过往小朋友好奇的目光。那时的我觉得好新奇,经常会看上好一阵子,感觉那三色灯一直在向上转,会不会飞出天际,飞向外太空?这旋转三色灯倒是生命力长久,至今还坚守理发店门口的岗位,成为理发店的不朽“代言人”。大约在四年级时,我开始自己去理发店剪发,一次两三元,后来升价至5元,而现在,已是几十到百元不等。发型有关外表形象,在我读五年级的一天晚上,经常一起玩的邻居小伙伴阿辉发脾气,闷闷不乐,询问原因,原来是他当晚刚理完发,不喜欢刚剪的发型,觉得难看。爱美之心,儿时即有之。

工作后剪发,理发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衍生了许多内容,洗剪吹,还包括洗脸、按摩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产业链延伸。有一段时间,不少理发店热衷于推销洗脸,因为利润高。躺下洗头没多久,她们为了拿多点提成,便会问客人洗不洗脸,想方设法找尽理由让客人洗脸,甚至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有时被多问几次,害怕给她们留下抠门的印象,只能被动或是将就地答应了,花上几十元洗个脸,心疼并享受着。回家后还不敢让妻子知道,怕落个奢靡之风的“罪名”。有好长一段时间,去理发时真怕遇上那些人揪住洗脸不放。

有些人会对某位理发师表现得很“专一”,只相信该理发师的手艺,每次理发非找他不可,数十年不变,宁等不换,生怕别的理发师将自己的发型剪丑了,真可谓最忠实的客户。我倒是随便得很,不会挑理发师,觉得过得去就行了,这次没剪好,毕竟还有下次。

现在不少大型商超的空地处,都会有十元剪发区。微信购票,10元一张,没有洗头、吹头等环节,咔咔咔,剪得飞快,但不见得剪得不好看。十元剪发区生意火爆,好几位理发师同时上阵,理发者还得排队等候。周末一天估计可剪上几百个。现在不少马路旁,也有十元剪发摊,一张凳子、一面镜子即可,还挺热闹。学得一门手艺,不愁没饭吃。

头发越短,理发的频率越高。我头发不长,一般20天左右理一次发。为此,妻子经常数落我,刚没剪几天,怎么又要剪了?她是心疼理发钱。还是女生好,留得一头长发,一年到头修一两次头发即可。头发长,花钱少。不过,女生对头发也挺折腾,今年弄个卷发,明年又要拉直,还要换换色,正中理发店的下怀,卷发直发染发都得下“大手笔”。

猛一照镜子,两边鬓角已乱,又该剪发了。上次剪发是什么时候呢?害怕妻子又唠叨我剪发比做家务勤快多了。

作者:梅源






上一篇:墨香中的勇者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