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书到多媒体教学 从土木房到好校园 河源教育大变样
1978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从这一刻开始,中国教育步入了新征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扩建校舍和宿舍,平房变为高楼,现代化教学设备代替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三十年 之 教学环境
从土木房子到钢筋水泥建筑
如今农村学校教学环境越来越好
走进河源市第一小学,满眼都是活跃的气氛,宽广的操场上一大群学生,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篮球,龙腾虎跃;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周围绿树掩映,绿草如茵;课室里书声琅琅,这确实是放飞梦想的地方。
“它有今天的变化,是我市重视教育的成果。”该校校长罗应明说。
罗应明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取师范的,毕业后先后在连平县高莞中学、油溪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1993年调入市区,1997年任市一小校长至今。他说,我市是一个新建市,刚开始,新市区的学生上学是到东升学校、东埔学校。后来,为了解决建设者子女上学难问题,我市在1990年办起了市一中、市一小。但是由于当时基础较为薄弱,教育发展还是较为缓慢。
初办时,社会上的人都说市一小是既不像宾馆、宿舍,也不像学校的“三不像”单位。学校校园面积小,操场只是一个土坪,体育设施简单得不像样,校牌用很小的一块木板做成,如果路人不注意,还不知道是所学校。窗子是推拉式,用久了就关不紧,冬天风大,直往教室里钻,教师多数居住在学校,外来人员可以随便进出校门。
随着我市对教育的重视,在上级领导及部门的支持下,市一小面貌得到很大改变。现在,学校不但建起了新的教学楼、标准的操场,而且校园面积由原来的8000多平米方扩大到10000多平方米,教学班由原来的18个,扩大到现在的40多个,教师也由原来的30多人增多到119人,而且学校的绝大部分老师都在校园外买了新房子,原来教师居住的单身宿舍现在已经改为教室,前年又新建了几栋教学楼,全部装修得十分漂亮,校园绿化好,是一个花园式校园,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
不单市区学校变化快,农村学校也今非昔比,去年,罗应明回了一趟连平县老家,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谈起农村学校,他感慨地说:“农村学校变化大了!”
30年前,农村学校都是土木结构的建筑。他在高莞中学教书时住的是一间狭小、陈旧兼作办公室的平房。墙壁用泥沙批搪,两张学生坐的长条木凳加上一块木板就是老师休息的床,办公桌椅用的是学生的课桌椅,教师每周都要从家里带米、干菜来学校,办公、生活条件十分简陋艰苦。但是他再次回到这所学校时,其面貌已经大为不同,原来的小平房全都变成了牢固的钢筋水泥建筑,老师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教师房间的摆设用的是标准办公用具,有的还用上了电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改革三十年 之 教学设施
从一支粉笔到多媒体教学
“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源城区源南镇的黄平老师今年已经50多岁了,谈起改革开放,他感慨万千。他说:“我是过时的人了,已经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已经落伍了。”
他20多岁就进入教育战线。那时,老师上课是三大件: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黑板。
教材变化不大,往往一个教案可以用上好几年,老师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因为那时的黑板是用大木板刷上墨水再油漆做成的,有的墙壁不平整,往往一用力写字,木板与墙壁相撞或者粉笔与黑板相撞总是会发出“嗵嗵”的声音,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是干燥的天气,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龟裂了。如果是冬天,北风一来,靠近讲台的同学就糟了,全身也是粉笔尘。但是最要命的是春天,空气潮湿连黑板也写不上字,所以“板书”十分困难。为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只好老师说学生记,但学生记的速度慢,所以原来设计好的进度也往往被打乱,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学设施不断得到更新,我市提出了凡中心学校要实现双机教学,即用录音机、幻灯机。而今,不少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老师有电脑,教室装有电脑和多媒体。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越来越先进的教学设备走进学校,走进教室。
“那时,哪里能想到30年后的今天用电脑上课。”黄平说。
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们说,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育改革三十年 之 教师工资
从一张欠条到一本存折
现在老师们的工资都直接打到存折里
连平县上坪镇退休老师谢雨亮直到现在还放着几本陈旧的笔记本,笔记本里还夹着一些折旧了的小纸条。他说:“这些都是做教师以来,家庭困难学生家长向他写下的欠条。存下来并不是想向他们追还,只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见证。”
谢雨亮十多岁就从事了教育事业,直到前几年才退休。他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还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由县教育局和村委会各出一部分。由于当时村集体经济差,筹不出钱来发老师的工资。他小心翼翼取了当时村委会给他的工资欠条,捧到记者面前说:“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底,村委会欠我共498元。”当时学生学杂费是70多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加快教育发展,当地政府要向学生收取建校费,所以学生每学期开学都要交300多元到学校。许多学生家长一下凑不到这么多钱,特别是有好几个小孩上学的家庭就更难凑了。这些学生家长只好在每学期缴费注册时到学校找熟悉的教师作学费担保。但是由于当时教师的工资低,学校为保证教师日常生活开支,特别规定一个教师担保学生人数不能超过五个。有的年轻教师怕亲朋好友找做担保,所以在报名缴费期间会躲避到其他地方。
谢雨亮在当地教书的时间长,与当地群众关系好,认识的人多,当然找他做担保的人也特别多,往往担保的学生人数都超过5个,因为担保,有好几年从年头到年尾都没从学校领过一分钱工资。有些家长未及时归还,他时常没钱用,吃的用的全靠妻子在家的农业劳动。有一年,他全年没领学校一分钱,而家长又不及时还,连他小孩读书也没钱缴学杂费,只好找中学的老师担保。因为学生家长难拿出钱让小孩上学,所以,当时农村许多女学生读到三、四年级就辍学了,能上初中的女孩子特别少。
1997年谢雨亮民办转正,工资比原来多了一些。当地党委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工资经过几次调整,现在,教师工资与公务员的工资基本持平,教师待遇大大提高,老师工资全部由财政统一存入存折,从而确保了教师工资准时发放到位。前几年开始,我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师再也不用担心被学生家长寻找,而女学生在校人数也大大增多。
教育改革三十年 之 观念变化
从关注成绩到关注心理健康
市一小肖老师为学生心理辅导
记者来到市一小心理咨询室时,刚好遇上该校心理教师肖春花在和几个学生聊天。肖老师说,这几个是四年级的学生,因为第二天要进行学习检查,他们心里忐忑不安,非常紧张,所以一起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肖老师和风细语地问起了小同学平时喜欢做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没有碰到什么难题,又是怎么样解决的,她看水到渠成,然后话题一转就聊到了学习检查的事上,指导他们怎么样消除顾虑、如何放松。
老师问他们:“还紧张么?”
他们个个脸上带着笑容,充满自信说:“不紧张了。”说完蹦蹦跳跳地从办公室出去了。
为了做好心理教育,河源市一小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网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各年级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辅导系列课程。每周每班开设有心理辅导课,结合一个阶段的特点开设专题教育讲座,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亲切、温暖、振奋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开通校园时空站,让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诉衷肠,每月更换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内容,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典型心理障碍案例。每周二早上开设“心语课”,倡导学生写“心理日记”,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放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培养学生健康性格。目前,该校对老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其中有A证4人、B证8人。
以前,学校对心理教育并不重视,虽然教师都要学习心理课,但是应用得较少。恢复高考后,高考成为学校的指挥棒,学校平时教学侧重中英数,有的学校为了打好中英数基础还减少了其他科目课时。考试频繁,课有课练,单元有测试,期中有期中考,学期有期末考,除了校内考外,几个学校又实行联考,每次成绩都要排座次。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们都布置了大量课外作业,学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影响了身体和心理健康。我市教育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校取消了排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再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教学的唯一手段,要求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我市在2006年制定并印发了《河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规划》,指导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成立了河源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分期分批组织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从2006年至今,我市共组织培训了3537名心理健康教师,其中有A证542人、B证448人、C证2547人。为了提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水平,我市还特别加强了“C证培训”授课资格教师的培训工作。目前,我市共有13位教师申报并获得“C证培训”授课资格。我市各校都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去年教师节那天,市一小毕业的好几位学生还特地到了学校与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一起过教师节。
本版采写/组稿 本报记者 谢雨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