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未成年人夜不归宿 责任谁来担?

 

市民对《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知之不详

      未成年人健康安全问题日益受重视,图为市民自发组成协管队伍,帮助维护学校周围交通和治安。

      深夜12点,流连在市区街头巷尾的人群中,不难见到未成年人的影子。一些经常出入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市民也曾向记者反映,这些场所在夜深时还能发现一些未满18岁的青少年在消费。
      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如果滋生出问题,责任是在学校,在娱乐场所,还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呢?对此,1月1日实施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了一条新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夜不归宿,不得让其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大多的市民对已实施了一周多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并不知情。对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家长需承担法律责任一事,一些家长甚至表示了明显的疑问:责任是在家长吗?

深夜仍有未成年人逗留

      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网吧、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游玩或消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1月4日晚上11点多,记者走访了红星路和长安街的部分网吧发现,虽然这些网吧在经营大厅内都设置了“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但是在其中的几家网吧,仍能发现有学生在消费。据一网吧管理人员透露,在周末或假期,前往网吧消费的学生会更多。他说,虽然大多网吧都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但是部分业主为了赚钱,仍会“破例”,甚至让他们玩到深夜。
      当晚,记者还探访了市区中山公园附近某夜总会,虽然未发现有穿校服的消费者,但一位经常去酒吧和夜总会的市民却告诉记者,在公园路、沿江路和广晟广场附近的一些酒吧,经常会见到一些学生光顾。他说,也有业主和相关部门对这些未成年人进行过劝阻,但一些学生仍会偷偷溜进去。
      发现未成年人深夜仍流连在娱乐场所,家长多认为责任应由经营场所或相关管理部门承担。某网吧业主告诉记者,去年9月的某晚,一位学生来网吧上网,遭拒绝后就去了附近的一家网吧。当晚12点多,这名学生的家长前来寻人,坚持要该网吧承担责任,并与经营者起了争执。该业主说,虽然网吧对此要负责任,但是家长一味把责任推给他人,却很不应该。

 家长应是第一教育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市民对新的《条例》不知情。有市民说,虽然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过有关报道,但对家长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并不清楚。“我们平时很少让孩子在晚上单独出去,更不会让他在外面过夜。”市区文景小区的廖先生说,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很严,但是如果孩子调皮一点,经常晚上出去,一些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又不制止的话,“那也没有办法。”他认为,要减少未成年人夜不归宿现象,更应该加强对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
      但是,一位市关工委的老同志却有不同意见。她说,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因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犯罪的占50%,因此,“家长是第一教育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某学校的一位老师也反映,很多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她曾经4次到某学生家家访,但每次去,学生的家长都在玩麻将。建设大道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邹石锦告诉记者,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赌博问题很不在意,甚至说:“大家都在玩,有什么办法。”
      新《条例》更加突出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 邹石锦对此很赞同。他说,以前在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时,家长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些条例不甚了解,等自己的孩子惹出了事端才知道触犯了某些法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条例》的宣传。
      对此,市教育局团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条例》实施已一周多,但是正式的文件尚未下达到我市。他表示,会加强对《条例》的宣传,以让更多的学校和家长了解新规定。而据记者了解,早在《条例》正式实施前,龙川县的一些学校就开展了以家庭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活动,要求家长能主动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条例》执行力成疑问

      但是,也有市民对《条例》能不能真正执行表示了质疑:小孩不回家,难道家长要去自首?而且,《条例》中也没有确切规定“夜不归宿”的时间。
      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林步文告诉记者,文化部门在执法时发现未成年人逗留在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时,为避免给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一般仅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也不会通知其学校或家长。新《条例》实施后,虽然有规定父母应对此承担责任,但是,具体执法时该由谁来管,却并没有明确。因此,林步文表示,他们也没办法依据新《条例》追究家长的相关责任。
      市法律援助处主任吴燊荣解释说,新的《条例》突出了以未成年人为本和人性化关怀等亮点,有关部门还会出台相关的细则,以加强《条例》的具体操作性。他认为,《条例》最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态度,即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强化家长、社会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让家长明白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从而更加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监管。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罗军






上一篇: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下一篇:2009年我市高中教育计划招生41800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微心愿”点亮孩子希望之光

“微心愿”点亮孩子希望之光
“我要一盒水彩笔用来画画”“我要一个新书包”“我家的学习桌坏了,想要一张新的学习桌”……在偏远农村地区,有一些家庭,因为生活所需,父母要外出务工养活一家人,家里的孩子只能在过年...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