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钢铁”将退出河源工业舞台
核心提示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被省列为生态发展区的大背景下,承受了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一批在县区工业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被关停的巨大压力。
2008年,我市有15家钢铁企业自主拆除落后生产设备,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28.5万吨,减缓了我市GDP的增速,影响产值100多亿元。今年,我市还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33.5万吨,“小钢铁”将在年内基本退出河源工业版图。
随着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要求的细化,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小钢铁”的退出,让河源的发展承受了怎样的阵痛,又为河源的发展赢得了怎样的机遇?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能够避免少走弯路,做大一个优质的经济蛋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探寻。
曾在县区工业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钢铁企业将在年内关停。
2007年10月,龙川县龙丰钢铁厂内,一群工人在老板的指挥下开始焊解拆除厂内2台15吨的电炉。这是我市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行动中第一家自主拆除落后炼钢设备的企业。
“小钢铁”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怪胎”,鼎盛时期,我市的小钢铁年产能达320万吨,一方面,它为我市当时的工业经济创造了可观的产值,另一方面,它又在严重地污染环境,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当时,我市的小钢铁产量占全省小钢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市已经成为全省小钢铁的重灾区。
■历时5年,寻求整治之路
自2004年开始,我市就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全市的钢铁企业进行了全面治理整顿,当年,取缔了15个生产“地条钢”的窝点。
通过连续几年的整治,我市的钢铁企业由2004年的50多家,到2008年只留下27家,其中炼钢企业21家。然而,由于部分小钢铁企业增资扩产,我市的小钢铁在企业数量递减的情况下,产量却未有下降,在调查摸底中,我市的21家小钢铁企业仍有19家不符合国家的产能政策。面对19家小钢铁企业,市委、市政府再次面临着取舍的阵痛。
2008年,在全国、全省加大力度与决心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背景下,我市决定再次加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力度,当年6月,我市与省发改委、环保局签订了《河源市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责任书》。承诺将我市的19家落后钢铁企业在2008年、2009年两年内关停和淘汰落后的炼钢、炼铁设备,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2万吨。
■调整电价,部分企业主动退出
2008年6月,市政府出台《河源市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实施方案》,需关停和淘汰范围的钢铁企业在取消峰谷电价等优惠用电政策的基础上每千瓦时(度)加价0.2元,而各县区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政策也一律停止执行。这一政策的出台,给正在运行中的小钢铁企业以重创。取消峰谷电价优惠并加价后,每炼一吨钢的成本就上升了约240元。这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显然无法承受。
与此同时,市县各级加强政策宣传,深入企业面对面做细致思想工作的同时,对于主动关闭的企业,市委、市政府及时兑现了相关政策,按照广东省财政有关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补助原则,第一批淘汰和关停的落后钢铁生产能力,每淘汰1吨钢产能,省级补助资金15万元;每淘汰1吨铁产能,省级补助资金12万元。
在政府良好协商和多种制约手段并行的情况下,2008年9月份起,我市各钢铁企业纷纷拆除落后的炼钢设备,大部分计划在2009年底拆除的落后的炼钢设备已在2008年得以拆除,提前拆除的落后的炼钢设备产能共有95.5万吨。自此,曾经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一块版图的“小钢铁”开始退出河源工业的经济舞台。
本报记者 廖旭辉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