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反思:“关停”是为了科学发展

核心提示

小钢铁的出局,是我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对工业经济结构的又一次重要战略调整。在这次调整中,不但企业承受了关停之苦,政府也忍受了“割肉”之痛。但我市要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属“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量大)企业的小钢铁显然已不适合新型工业化的轨道。所以,这次调整,也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是我市科学发展钢铁产业的要求

■盲目发展,自食苦果

      2008年,在我市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一次座谈会上,听到必须关停小钢铁的消息,一位企业老板嚎啕大哭,悔恨不已!
      小钢铁企业在2004年前后大量进入我市,到2004年底达到50多家。其中一些小钢铁企业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受丰厚利益的驱使开始增资扩产,希望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此时,国家、省出台了整治小钢铁企业的相关政策,我市也着手整治小钢铁企业。但一些小钢铁企业的企业主在明知国家的政策和我市整治小钢铁企业的决心后,却依然在用自己的资本与国家的政策搏拼,盲目扩产。还有一些企业甚至在关停之初还在观望,怀着一种侥幸心理,寻求生存的峡谷。到2008年关停时,这些钢铁厂多的已投入了上亿元,少的也有4000到5000万元,但大部分都没有收回投资成本。
      事实上,从2004年打击取缔“地条钢”生产窝点到2008年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我市对钢铁工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决心一直未变。经过一系列调整动作后,小钢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经渐小,亟需寻找新出路或进行项目转型,遗憾的是这并没引起小钢铁企业的重视。
      去年,我市21家炼钢企业仅粤东、德润钢铁厂未列入淘汰名单。众多小钢铁厂在我市工业发展的节能要求和环保门槛愈高的背景下,未能及时调整生产,不得不吞下盲目发展的苦果。

■“速度”与“发展”

      小钢铁的兴衰,折射了我市走工业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也引人思考: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我们是选择单纯的速度还是选择可持续发展?
      小钢铁厂在2004年前后大量进入我市。其时,我市正处于工业经济起步阶段,“速度”成为了县区发展工业经济的首选。为推动工业经济的增长,工业用电量被列入县区考核指标。这样,也给耗电大户小钢铁的乘虚而入提供了便利。据了解,我市的小钢铁大多从福建和临市梅州流入,在2004年达到顶峰,顶峰期全市的小钢铁企业超过了50家,在我市的工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然而,高能耗注定了我市小钢铁的衰落。小钢铁的退出,不但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市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下作出的必需抉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选择。“用电量”考核指标被拿掉,“生态建设”第一次占有了一席之地。特别是我市被列为“生态发展区”后,小钢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发出的不和谐声音决定了小钢铁后来的命运。作为生态发展区,我市对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考核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前,GDP是第一位的,占80%-90%,现在的评价体系中,经济指标加起来却只接近40%,生态指标比例渐重。
      政绩考核比例的调整,不但关闭了小钢铁的生存之门,也修正了我市工业化道路的步伐。它是我市在政绩观上的一次思想解放,一次观念上的革命,也是实践中的创新。不再为小钢铁的高能耗与重污染“买单”,正是我市“生态优先”的政绩观与发展观的体现。
      关闭小钢铁并不意味着我市不发展钢铁企业,而是要走科学发展的“钢铁”之路。在关停小钢铁的同时,我市提出,力争到2010年,我市钢铁企业实现烟尘、粉尘、废渣等废弃物“零”排放,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
      从当年的开门迎客,到今天的闭门拒入,从当年追求单纯的速度,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报记者 廖旭辉 蒋安春






上一篇: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成立 将严守河源客家文化根脉
下一篇:我市今明两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6万吨 年内关停3条以上水泥生产线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