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一个人性化的名字
核心提示
在现代信息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今天,暂住证的办理率直接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一现象不但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员越来越多,如何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由此, 目前正在审定的《广东省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条例》出台后,居住证制度或将取代暂住证制度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管理部门寄希望通过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来改变目前暂住证所遭遇的尴尬状态,推进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让城市文明惠及每一位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暂住证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健全信息网络
事实上,现代信息化管理同样需要采集信息源。源城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劲松说,目前我市推行的暂住证制度,由于办证率低,且暂住证存在信息量少、功能单一、个人记录连续性差、资料变动不及时等问题,使城市的“条块管理”出现盲区:流动人员常年在外,原籍地记录不了他们的动态信息;暂住证又因信息不全与滞后,使本地政府无法及时、全面掌握流动人员状况。这些处于“两不管”状况的流动人员,不但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样损害了自身在劳动力培训、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的权益。而居住证则有望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多信息源。
居住证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服务性凭证,不但比暂住证涵有更多个人信息,也必然会更受流动人员欢迎,这就有利于在全市建立一个健全的流动人员信息网络。摸清了全市流动人员的“家底”后,才能更好地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配套。比如,有多少孩子随父母来到了河源,本地学校能不能容纳下,需要新增多少教学力量才能满足需求?
同样,有了相对健全的流动人员信息网络,与暂住证相比,居住证在治安综合管理上就能发挥出更大作用。
■“居住”体现平等权利
从“暂住”到“居住”,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对流动人员的尊重。源城区出管办主任张文忠说,以前,很多人对办理暂住证有一种抵触情绪,是因为“暂住”一词让流动人员与我们的城市有了疏离感,让这些人感觉受到了歧视;“居住”则体现了接受流动人员真正、平等融入城市的态度,必然会加强流动人员对河源是第二故乡的认同感。
实际上,居住证不但在精神上力求体现平等,它还是集合了就业、社保、计生等信息的多功能证件。这让流动人员能与本地居民一样均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以前,流动人员在我市长时间居住,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纳税,但因为户籍樊篱,无法平等享受到和本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医疗、子女入学等待遇。但是,居住证将使城市人口,包括城市流动人口这一群体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资源分配上获得平等。
“流动人员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应该公平地参与到资源的分配中。”陈劲松同样认为,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虽然流动人员为我们的城市贡献了GDP,倾注了热情,但却无法获得与本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待遇,这是另一种“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让这部分流动人员来发展河源,建设河源,并最终融入河源。”
“居住证的实施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问题。”陈劲松认为,让流动人员融入河源,其本身将改善我市人口的群体结构。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河源人”这个大家庭中,带来的是观念上更多的碰撞革新,是人才层次上的丰富化,是开放性和城市化的提高。同时,居住证的实施在向流动人口打开城市文明之门的同时,还给流动人口的后代接受城市文明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人口素质。因此,有人称,居住证是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破冰之举,是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的一次尝试,也将有利于河源“新客家人”的壮大。本报记者 廖旭辉 蒋安春
居住证“持证人” 享受九项权益
1、享受公益性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2、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
3、享受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4、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障服务。
5、已经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员可以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年审手续。
6、已经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员可以在居住地办理出入港澳地区的商务签注手续。
7、按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8、已经办理居住证登记的流动人员可以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9、享受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