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岭工业园惠民 促成一6旬农民更新观念依市场变化种地
65岁的罗进添一家5口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中。整个庄园由6栋楼房,一个果园,一个花园和一座留作纪念的五间泥砖瓦房组成。
罗进添是埔前镇陂角村赤岭下村小组村民。龙岭工业园开发建设前,罗进添一家守着20多亩山地和4亩水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那时,上趟河源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村里就一条可走手扶拖拉机的泥路。”罗进添告诉记者,土地贫瘠、信息不畅与观念的落后决定了当时的贫穷,20多亩山地精耕细作,一年也就是几千元的收入。
2005年10月,龙岭工业园开始开发建设,罗进添的20多亩山地被航嘉电子项目作为厂区建设用地征用,罗进添获征地款50万元。由于航嘉电子项目的指挥部就设在他家,新的信息,新观念影响着这位传统的农民,促成了罗进添的蜕变。拿着50万元的征地款,罗进添先是用20万元买了一台挖掘机,尔后,罗进添又将剩余的钱投入到出租房的建设中。如今,罗进添家的挖掘机年产生纯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两个门店中一个以每月1000元的价位出租,另一间自己开了个杂货铺,还有7间出租屋每月可获租金1万余元。
“种地也要改变观念,要注重信息的收集。”罗进添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种地只是注重产量,而忽视了品种和产品的市场信息。观念改变后,种什么?怎样调控产品的上市期?成为了他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今,罗进添在自己的果园内试种了特色水果,而4亩水田则改种了蔬菜。由于对蔬菜成熟期和市场有了研究,他家的蔬菜上市时总是最畅销的。
埔前镇上村是传统的猪苗生产基地,然而,在过去,上村的猪苗生产是以单干的形式去闯市场,从生产、销售到融资,上村的养殖户都是各弹各的调,单打独斗。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上村的猪苗生产业难以做大,由于市场信息不畅,一些养殖户辛苦一年,最后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本。
受工业冲击波的影响,上村的养殖户开始反思自己的生产模式,他们发现,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想要赚钱,首先要懂得经营。受工业时代分工细化的启示,上村的养殖户自发组建了猪苗生产合作社。在合作社中,有专门从事猪苗培育的,有跑市场的,也有为猪苗基地发展而跑融资的。
合作社的建立,使上村的猪苗生产不但赢得了稳定的市场,也使在猪苗培育过程中随时能掌握新的技术。目前,上村已经建立了3个猪苗生产合作社,上村的猪苗生产因此而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 廖旭辉
上一篇: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加大
下一篇:东源落实防汛责任制保安全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