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莞民俗收藏爱好者收藏了老式留声机和普通的筷笼子
纸页泛黄的连环画、解放前的茶壶、至少有几十年历史的床、老式的留声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这30多个物件品种,300多件民俗物品把顶楼的三大间房子摆得满满的。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客家民俗收藏馆。这些,都是东源上莞镇民俗收藏爱好者者许小彬眼中的宝贝。每每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民间玩意儿”,许小彬都会有一种感觉:说,仿佛在梳理触摸到客家文化的历史,触摸到了客家文化的“根”。
收藏缘于一时爱好
日前,记者在上莞镇见到许小彬时,他正一个人在房子里摆弄那些宝贝。“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许小彬说幼时日子比较宽裕。不过不像现在,年轻人可以去上网、打游戏、唱卡拉OK,那时候没的玩。许小彬那时,没事只有听听说书、学学货郎叫卖,慢慢地对说书时配乐的锣鼓、货郎的拨浪鼓、货郎担子都产生了兴趣。”许小彬的收藏兴趣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的。
虽然生在农村,自幼他就喜欢喜欢东看看,西瞧瞧,东奔西走,经常会看到一些年代久远又有特色的“废品”,他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它们收藏起来。就这样,许小彬走上了收藏民俗物品的道路。一方面许小彬看到喜欢的老东西就会买下来,而另外一方面随着大家都知道他有这么个嗜好,也会把一些不要的老东西送过来,许小彬的老玩意儿也就越来越多。一间房子堆不下了,就用两间大房子放。以后更多了,两间房子还堆不下,没办法他只好堆放在屋檐下。有些民俗用品经常在外面遭日晒雨淋,时间久了就坏掉了,他觉得显得很是可惜,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不,如今有钱盖了楼房后,他专门把三间大房子腾出来,专门放置这些民俗物品。他又在房间外面种上了一些花草,记者到时,正值玫瑰怒放时节。“这里安静,环境好,配上红花绿草,放这些民俗东西更有味道。”许小彬如是说。
见证了一个时代
其实开始的时候,许小彬还收藏“木雕”等,但是后来他发现那些不少都是从老房子上弄下来的,收藏这些东西,等于怂恿别人去破坏一些老房子。于是许小彬才一心一意把目标对准民俗物品。“这些东西不是文物,也不是很值钱,但它见证了一个时代,也是河源本土文化的象征,同样有收藏意义。”
以前收藏民俗物品,许小彬很顺手,几十块钱就能把一件东西买下来,这几年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些老东西,要收藏就难多了,但是许小彬却很高兴:“这说明大家重视这些东西了,应该是一件好事。”现在,许小彬的目标是,开一间个民俗收藏馆,把这些东西免费向大家展示。他还表示,如果河源要建什么客家文化收藏馆什么的,需要他出力,他愿意奉献自己多年的收藏。
留住客家文化的“根”
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中。记者在现场看到,解放前茶的的茶壶、老式的留声机,这些民间日常用品,虽然老旧而朴素,却向人们诉说着一个远去的时代,一种远去的生活。它们的主人曾经是谁,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故事、欢笑和辛酸。虽然老旧,但很朴素。凝望这些普通的老家什,往往让人产生跨越时空的猜联想。
还有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普通的筷笼子、绣花的鞋面;雕花的桃核、传神的泥人。日益发达的机器生产为人们赢得了效率和利益,却也造成了成了传统手工艺的流逝致命伤,那种凝聚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的古老的工艺诗意和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差异的美感,如今却再也难得一见了消失在那千篇一律毫厘不差的图案和“一刀切”的制作模式中。许小彬说,这些民俗物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把它们收藏起来,这也是自己对客家就是收藏一种文化和历史应尽的一份责任。
虽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农村,但许小彬对民俗收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现在民俗收藏越来越热,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的稀缺性或是满足今人文人怀古的时髦口味。能够拿“土得掉渣”的东西当宝贝,更是彰显了人们胸怀潜意识中对客家历史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今天收藏民俗,对民俗的关注,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而是让人们了解祖先的生活状态,保持情感的记忆,把“根”留住。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