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从与水搏斗到人水和谐 60年间河源治水理念发生巨变

核心提示

      顾名思义,河源与水渊源颇深。《旧唐书》记载,东江古称河源水,河源因此而得名。新中国从诞生到现在,60 年间,河源的治水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过去的与水搏斗到今天的人水和谐,这种新的治水理念引导着我们走向人水和谐相依新景象。

三件法宝开创新篇

      河源位于我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和北江上游,我省5 个暴雨中心之一,水患严重。据有关史料所记载,自1462 年至1949 年,不包括龙川等地,河源县就一共发生过21次严重洪涝灾害。

      而这一状况的改变则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九个年头开始,1958 年7 月15 日,那一天,在河源乃至在全省、全国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新丰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当年,水库建设者在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肩挑,扛抬,大部分靠的是人力。参加过大坝建设的张月恒老人回忆,土箕、撬棍、十字镐被称为水库建设的三件法宝,靠3 万建设者实施的人海战术,完成了这个新中国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

      12 年后,位于东江上游的枫树坝水库也开工建设。两大水库皆截东江而建,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成为广东迄今为止最大的两个水库。

      两座大型水库的功能究竟有多大呢?市水务局局长陈水砚向记者透露了2005 年河源遭遇的那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被降为20 年一遇的过程。他说,2005 年的洪水是百年一遇,到了市区我们就调为20 年一遇,水库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洪,两座水库坚持不泄洪,就是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的最大保障。

      以两大水库建设为标志,河源治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目前,河源境内建成并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大、中、小型水库共有 467 座。“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 成为历史。

因水而生人水和谐

      河源城,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位于市区的文化广场是依江而建的大型市民休闲活动中心,客家文化堤廊,是该文化广场的配套之一。每天,许多热爱运动的市民们都会沿着堤廊,一边看着美丽的江景,一边享受着运动的快乐。源城区下角居民曹老伯,50 年前离开河源,半年前回到河源。喜欢运动的他,经常从老城跑到文化广场玩耍,自从第一次来广场后,便喜欢上了这里。

      然而,当年的情景并非这样,老人回忆,小时候河源总是被水淹,遇到夏季水大的时候,一家人还要担着锅灶到江边的船上过日子。今天,像客家文化堤廊这样的城市水景观,市区两江四岸随处可见,已建成使用的亲水步道、东堤、市区防洪工程一期等已成为集防洪、交通、休闲、旅游、绿化美化于一体、融客家文化于其中的靓丽城市风景带。

      在河源,倡导人水和谐这种新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陈水砚说,这种变化也就意味着过去水是我们的敌人;现在水是我们的朋友。在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指导下,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逐步形成。

与水为友造福一方

      如果说以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么现在的定位呢?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东江一直以来担负着河源、惠州、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6 个城市约4000 万人口的用水历史使命,而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枫树坝水库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不负重托。

      新时期,河源将赋予水更大的历史使命。去年7 月11 日、11 月12 日、今年3 月2 日,河源分别与东莞、深圳、广州签订《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今年7 月5 日,《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研究报告》在广州通过专家评审,万绿湖直饮水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河源将由大河之源变成生命之源。

      对于河源人自己来说,目前,我市拥有各类蓄水工程5727 宗,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灌、灌溉、发电、供水、养殖及水生态等多功能的水利体系。至2008 年底,累计投入2.4 亿元,完成了385 宗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市11 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01 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4%,20.5 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困难的历史。从2006 年开始转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预计在 2011 年底以前可全面解决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本报记者 张安定






上一篇:源城区民营企业食品品尝会上 150家企业展示新老产品
下一篇:项目建设列入政府重点督察工作 必须每月通报建设进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