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狗越走越熟,人越走越生”不再 我市绘就农村新画卷

核心提示

      日前,记者来到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只见村庄清秀亮丽,空气湿润清新,塘水清澈见底,几名村妇在水塘边浣洗,宛若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当地村民说,生活在金史村是他们的福气,想不到金史村也会变得如此整洁漂亮。

      金史村只是建国六十年来我市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像金史村一样,目前全市已创办311 个新农村示范点。和平合水中和村、东源涧头大往村等目前都已成为环境优雅的村庄,村民们居住其中,其乐融融,惬意自在。

两代人的致富路

      家住东源双江镇的黄文粦 70 多岁了,解放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6 岁时他被人从香港卖到东源双江镇。年轻的时候,虽然他也能舞文弄墨,又有经商意识,但也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黄文粦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荤菜就已经不错了,水果更是一年难得吃一次;孩子们要吃糖果,只能一颗一颗买;老父亲想抽烟,每次只能买几支,因为兜里没钱啊。

      黄老的儿子黄仕鹏是双江远近闻名的种瓜大户。由于种瓜种得好,当地村民信服他。黄仕鹏带领当地村民种了双江西瓜、双江番瓜,然后又帮助村民把瓜销往广州。尽管瓜市的市场风险很大,黄仕鹏也赚了不少钱,不到三年,就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三层的楼房。

      看到儿子的生意越做越大,黄文粦也闲不住了,自告奋勇地帮助儿子联系客户。如今芝麻开花般的日子使得70 多岁的他依然觉得自己很年轻,生活充满了盼头。黄文粦说,回首往事,在建国60 年的路上,有风雨,有饥饿,有泪水,有担忧;然而更多的是阳光,是欢乐,是感恩,是自豪!

从要粮到铺路

      “狗越走越熟,人越走越生。” 东源县曾田镇黄洞村老支书郭仕佛一句话道出一段辛酸的往事。

      今年78 岁的郭仕佛说,过去,一年到头,村干部不是催粮就是要钱。村民家的狗,见到村干部都不叫了,可与村民的关系,越走越疏远,甚至对立起来。而这些年,国家连续不断出台好政策,“三提五统”早已成为了历史,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新词进入了农民的视野,村干部上门送粮补(种粮补贴),问疾苦,跑得没有过去多了,与村民的关系反而更加亲了。

      如今,黄洞村在东源县人大机关的扶持下准备投入10 多万元兴建文化广场,目前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现在村里配备了卫生室,有乡村医生,有床位,有单独的药房、治疗室。村民有个小病也不用出村了。村干部郭先果告诉记者,现在村干部的工作主要就是修桥铺路,搞公益事业;访贫问苦,帮助弱势群体;调解民事纠纷,抓社会稳定。“一句话,农村变化就是大,就是因为现在党的政策好!”郭先果说。

从务农到务工

      晚稻将要抽穗,秋冬农作物还没开种,正值小农闲,本是农民兄弟在家“戏戏”( 玩玩)的时光。

      记者来到合水镇中和村,见到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年轻后生,一问,他是在外打工回家探亲的。年青人哪里去了?一家家走下来,记者才知道,村里的青年人、中年人,都打工去了。这个村有500 多户、 2500 多人、1100 多名劳动力,在20 年前,不超过10 人在外打工。现在,村里劳动力已减少至不足300 人,打工的却增加到1000 多人。在家种田的,除了老人就是离不开家的。如今外出打工的收入成了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 年前,这里农业收入还占较大比重。而现在,村民仅打工一项收入,去年就达到300 多万元,占了总收入的70%,外出打工的农民人均为村里带回3000多元。

      中和村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折射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以及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市农村钢混凝土结构住房达到35.05 万户,解决了农村25.5 万人饮水问题, 6.4 万户、 20.97 万农村居民享受低保,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48.6 万人,农村学生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9 元,全市农村人均收入1500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由 2000 年底的10.3 万户、52.1 万人下降到2008 年底的6.67 万户、21.8 万人, 分别下降了 35.2%和58.2%。






上一篇:“横向联网”源城成功上线 纳税人足不出户可缴纳税款
下一篇:地税系统运动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