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古邑风情足文化正飘香

核心提示

      第23 届世客会即将于明年在我市举行,而早在申客成功之初,我市就提出要办一届 “最好的世客会”!这个掷地有声的承诺,既饱含着河源客家人的热情,也凸显了我们在文化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市是一个有着2000 多年历史的纯客家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全市的文化事业也正显现出勃勃生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建国60 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客家古邑”的牌子越来越响亮,河源的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

现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9 月18 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团团长陈耀南一早就赶到了位于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办公室。这几天,他正在忙于筹备一台庆祝建国60 周年的文艺晚会。“最近都忙得脱不开身,要筹备晚会,还有一些社团的节目要准备。”他笑着说。

      其实,记者最近在采访时也遭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联系了好几位我市文艺界的资深人士,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却告诉记者: “最近忙!”对此,陈耀南说,这固然是因为国庆将至,庆祝活动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近几年大家搞文艺的热情高了,“平时都喜欢排排节目,趁着节假日,都得拿出来显显身手。”

      “以我们这个团为例,每年平均要演出五六十场,到社区,到学校,都很受欢迎。”陈耀南说,现在市区各个社区、居委会都活跃有文艺队伍,而且到了晚上,各个广场上就聚集了一群群跳健身舞、打木兰拳的人。“在以前可不是这样,娱乐生活比较单调,大家就是唱唱山歌,听听山歌剧。”

      “国标舞、健身舞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才开始在河源出现,那时跳舞的人很少。”市体育舞蹈协会的朱佩玲老师说,社交舞蹈刚出现时,大家都只敢到舞厅去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群众性的跳舞热潮就开始出现了。“现在跳舞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她说。

      而在各县区,除了舞狮、八音、客家山歌等民间文艺仍然活跃,各个县区都有了为数众多的“农家书屋”,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到2015 年,我市农家书屋的数量将达到1405 个,届时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将建有一个农家书屋。”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根脉:60年坚持打“客家牌”

      在陈耀南正排演的节目中,有两个节目是山歌剧。他说:“我们的每次演出,最受欢迎的还是山歌剧,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大家都喜闻乐见。”

      陈耀南曾经是河源县山歌剧团的第一批学员,也是该剧团的老团长。这个剧团是1964 年成立的,是源城区山歌剧团的前身。他说,建国初期,河源县并没有山歌剧团,只有上级部门分配下来的一个名为 “乐阳春”的粤剧团。但是,粤剧在河源并不受欢迎,“每次演出,只有寥寥几十人去看。

      与粤剧不同的是,即使在建国初期的艰苦条件下,客家山歌和山歌剧却大有市场。陈耀南说:“当时,每个公社大队都有一个业余文艺宣传队,全县有几百只队伍,表演的大多是客家山歌剧。”而河源县山歌剧团成立后,每年要演出150 场以上,足迹遍布周边县区,深受欢迎, “有时七天的票,一天就卖完了。”

      河源县山歌剧团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本土客家文化为基础。“河源本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客家文化这个根。”市歌舞团、源城区山歌剧团团长欧阳山说,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在文化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客家文化”始终是河源本土文化创作、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我市着力打好“客家古邑”这张文化牌,河源的客家文化影响力日深,也带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自2003 年以来,我们团每年要演出100 多场。”他说,让剧团名声大噪的,正是“客家文化” 这块牌子。

发展: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与建国初期相比,现在,“文化” 在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旅游为例,我市的著名景点苏家围、南园古村、龙川佗城等都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大受游客好评。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近日在游览我市后就深有感触地认为,“文化”和“生态”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两大优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挖掘、弘扬我市的客家文化,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因此步入了快车道。今年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市恐龙博物馆已于上月封顶,明年6 月将完工并投入使用;客家文化公园、恐龙文化公园、市图书馆、市电影院等一揽子的文化基础设施已在筹建;此外,我市正积极准备申报“河源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8 个具有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客家第一”的工作正方兴未艾,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正全面铺开……

      市文广新局局长蒋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感慨,我市的文化事业已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而明年,第23 届世客会将在我市举办,借着世客会这阵“春风”,全市的文化发展将迎来又一个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的春天。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我市四县区出台森林防火问责制 切实保障秋冬防火安全
下一篇:100米《东江百里图》献礼世客会 画卷创作采风业已启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