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核心提示

      社会保障是维稳之器,亦是民生之福。检验一座城市文明与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也是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60 年来,我市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使人民群众期盼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今年,我市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5 月,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1.8 万人、22.3 万人、21万人、21.2万人和11万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不再是梦想。

老人的幸福家园

      前几天,源城福利院76 岁的何罗先阿伯由于胃病住进了医院,花了几千元钱。老人病愈出院后,这些费用由政府“买单”全部报销了。何伯专门写了一封信感谢共产党,感谢敬老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要是以前就没办法治病了,住院费用几千元钱,一个孤寡老人怎么能承受得起。

      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前,村里孤寡老人的照顾任务多数落到了村干部肩上。与何伯同龄的紫金柏埔的龚招娣对此就有切身感受。以前在村里当妇女主任时,她经常去照顾村里一瞎眼五保户龚招贵。由于同村不同组,龚招娣通常要走一“堂”路(相当于5 公里)才能到老人的家。每次去了,帮老人挑水、择菜、做饭。她一直照顾着老人,即使 1987 年从妇女主任的位置退下来也没有间断。就这样,她一直照顾到老人90 多岁时去世,时间长达三十多年。

令人羡慕的敬老院

      龚招娣阿婆现在被政府安排到柏埔敬老院居住。日前,记者来到敬老院采访,看见门口的一棵大树下聚集了很多乘凉的老人,他们有的对弈,有的唠家常,有的听收音机,其乐融融。在老人们的住处,10 多平方米的房间坐北朝南,山风吹着,凉丝丝的。虽然没有空调,房间里有电扇,老人们也很少用。他们说,现在有天然空调(自然风),电扇用不上。

      敬老院里的文化活动也安排得丰富多彩。院长黄伟通每月定期给老人讲国家大事、组织他们唱《可爱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有时还讲一些老人养生之道。敬老院还专门搞了个“时事橱窗”,让老人们时时关心了解院事、国事,天下事。

      老人们的幸福生活让附近村庄的黄奕辉阿伯都羡慕。他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喝,也住进了楼房,但就是感到寂寞,老伴到深圳带孙子去了,他曾经也跟着去深圳住了一段时间,不太习惯。为了寻个寄托,他经常到敬老院找老人们聊天。

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

      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养老保障,曾经是几代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河源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实施让我市部分被征地农民尝到了这一养老保障的“头啖汤”。

      从今年8 月份起,源城区源南镇双下村 270 名60 周岁以上的村民将在每月10 日前可领到每月50 元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老年津贴。据了解,双下村是该区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示范点,至今年7 月底,双下村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共755 人,其中可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每月50 元的老年津贴的村民有270 人,参保人数占双下村被征地农民总数的45.4%。

      “这一办法的出台填补了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问题的空白,为该群体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参保方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还分析说,制订该办法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举措,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完善。

      据悉,在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的同时,我市还加强了医疗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今年,全市累计救助5979 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84.9 万元, 全市纳入农村五保养老 15656 人,上半年支出五保养老资金1201 万元。截至6 月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4462 户共24 万余人,低保救济面达到7.2%。目前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52 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95%,人均筹资额提高到 110 元以上,因病住院参合群众报销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本






上一篇:迎国庆促创卫
下一篇:市区珠河桥两侧国旗飘飘 成为槎城假期一道靓丽风景线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