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客家儿童识字“必修课”《杂书》在和平坊间流行
陈应彭老人说,这《杂书》是旧时客家儿童的必学内容。
“年三十晚庆丰年家家户户贴对联鸡杀鸭酿豆腐油果糍层打层”、“新年到处舞龙灯锣鼓打起闹斗牛沙僧引小猴小猴捉虱标鬓便”、“千日琵琶百日筝惟有三弦一世练琴箫鼓乐八音崽吹弹唱打到元宵”。
2 月2 日上午,当记者问73 岁的和平彭寨老人陈应彭客家旧俗闹新年是什么样时,他随口背出了上面这几段话。而这些正是陈应彭8 岁上私塾时教书先生教给他的。如今在和平坊间流传的《杂字经》(也有人称《杂书》、《古传杂字经》)中记载着这几首诗。为此,文化界一些人士认为,《古传杂字经》收集的东西应该是旧时客家儿童的识字读本内容。
客家儿童识字“必修课”
旧时有一句俗话,有钱孩子读新书,没钱的孩子读老书,这“老书”就是经之类的书。陈应彭回忆说,旧时客家儿童读的“老书”中,除了我们熟悉的《三字经》、《五字经》外就是《杂字经》。
陈应彭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教他读书识字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彭寨镇长沙村的陈庆深,另一位是彭寨镇光溪村的黄廷楷。两位老师教学时是一身长袍,像个老学究的样子。与他一起读旧时私塾的有 10 多个学生,都在当地陈家老祠堂里读书。他记得每逢有孩童入学时,一定要到当地孔庙前跪拜,方始读书,当时说拜了孔夫子,将来才能考上秀才状元。
陈应彭幼时家里穷,8 岁才开始读私塾,读了3 年,父亲病死了,正巧碰上解放,解放后又坚持上了半年学,家境实在太困难了就辍学了。他记得当时《子曰》上册读完了,下册还没有开始学习。这样算下来,他读了3年半书。
《杂字经》有多种版本
由于旧时传下的《杂字经》多是手抄本,导致目前有多个版本,但内容上大同小异。记者手中就收集了两个版本的《杂字经》,一种是陈应彭的手抄本《杂书》上下册,一种是和平县贝墩镇三多村凌锐章收集的《古传杂字经》。目前收录较全的应该是凌锐章的《古传杂字经》。在这本《古传杂字经》的序言中,凌锐章说收录的目的在于 “回看旧社会,关爱新时代”,以其父凌心明的手抄本为基础,经过十年时间的搜集,抄摘当地多位80 岁以上老者的残缺破烂不全的手抄本,经过两年时间的查对、修改、归类、编排,在2008 年秋合成本册,分常用家禽家具类、耕田种地类、读书类、娶亲类、农家佳节类等 32个种类,计487首。
陈应彭的手抄本《杂书》也是在其父陈承福的手抄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陈应彭2007 年退休以后,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父亲留下的杂书手抄本,于是便重新抄了一遍。陈应彭对这本杂书还有一定的研究。他说,这本手抄本里还保存了一些不常见的客家象声词。在杂书下册中,有这样几句,“ 乒乓闩门亭, 挠水来洗身。横闩直闩锁背子,锁好门户夜安眠”,这其中就有“ 、”“ 、 ”两组象声词。老人说,前面一组象声词,念作“令郎”(音译),意思是开关门发出的声音。“ 、” 则念作“枇杷”(音译),意思就是洗澡时击水的声音。另外还有“ 、 ”,分别表示,人在水中游泳时沉到水底发出的声音和人浮在水面上发出的声音。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陈新绪
上一篇:墨泼红卷
下一篇:我市举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座谈会 欲找准结合点互利共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