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传承客家人甜蜜的手艺 客家炒米糕或成为一种记忆
客家炒米糕好吃,做起来相当费事。
2 月6 日,为寻找传统客家年俗,记者专程前往和平古寨三联叶坑村探访客家炒米糕。
走进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弥漫着一股甜甜的味道。一名男子停下手中的活计儿笑笑说:“我们在炒米糕,这是我们过年的习俗。”炒米糕是客家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节日传统食品,是过年祭祖必不可少的供品,也是招待亲朋好友饭前打尖,饭后闲谈时的茶点心。
在旧时,做米糕是非常讲究的,一般在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做了,除了自己吃,也互相馈赠亲戚朋友。米糕做得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主妇的手艺和家里是否殷实。
男厨来掌勺
一般人心目中,过年炒米糕应该是客家女人的事儿,而在叶坑村,却多数是男人在掌勺炒米糕。今年64 岁的梁耀荫就是其中一位。
在不足10 个平方的厨房里,梁嫂负责烧火,梁伯一人掌勺。他用筷子醮一下锅里的糖水,然后滴到一个装满水的碗里,看糖水是否能均匀滴下来。梁伯说,做炒米糕是讲究技巧的,像水、糖、炒米的比例都很讲究。若糖多了,做出来的炒米糕就粘牙,太甜腻;而要是炒米多了,炒米就不能粘到一起。就连烧火也有讲究,要掌握火候,太旺、太弱都不行。
糖水煮到正合适,梁伯把旁边炒好的糯米一下子全部倾倒进锅里,迅速地用铁铲搅动起来。3 分钟后,大铁锅里的糯米颜色由白逐渐变得脆黄。梁伯用簸箕把炒好的糯米盛起来,迅速倒进米格里,撒些油麻、花生、柑皮,然后碾平,切成长条、棱形的米糕。
记者仔细看了一下,做出来的炒米糕条块切得薄且均匀。再尝一下,又甜又香,非常酥脆。当然,炒米糕也不是纯粹的炒米糕,多数人家会将炒熟的黄豆、芝麻、花生和在里面做成各种炒米糕,味道就更好了。
好吃不好做
据梁伯介绍,做炒米糕有选料、砻谷、浸米、蒸饭干、踏饭干、炒米、煮糖、拌米、上格、压型、切块、包装等12 道工序,道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他称这活计儿做起来很累人,也很繁杂。
单给糯米去壳,就不简单。做炒米糕首要的原料就是糯米,一般人家都是选用秋天刚收割的新鲜糯米晒干后,去围龙屋里公用的石砻房去壳。
再说拌米。一般要先用小粒的海沙(或河沙) 拌粘米(或糯米、番薯粉丝)在沙锅里炒,爆成米花,去沙后,接着就煮糖,煮到一定火候,再加些花生、棱糖,最后把米花倒进去拌匀。
老把式收徒难
说起来,今年64 岁的梁耀荫应该算是村里做炒米糕的“老把式”了。自从12 岁就跟父亲学会了做炒米糕,他每年春节都炒米糕,一直坚持到现在。梁伯印象中,才解放那几年,村里几家炒米糕手艺好的,每年春节为炒米糕还打“擂台”,看看谁家炒得最好吃。
令梁耀荫遗憾的是村里的年青人对炒米糕的制作手艺已不感兴趣。现在,整个叶坑村春节炒米糕的,包括梁伯在内,不足五户。梁耀荫担心,自己的手艺无人传承,炒米糕的手艺儿或许会在自己这一代结束。
这有着几代人甜蜜记忆的炒米糕,会真的成为客家人过年那遥远的记忆吗?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陈新绪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