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开始收获环境“红利”
本报讯(记者 谢素德)前日,《中国经济周刊》以《广东河源保护香港水源地开始收获环境“ 红利”》为题,报道了我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文章称:如今的后发河源,一切都在改变,但依然没变的是河源的“水源之城”。
文中指出,万绿湖是700 万香港人的生命之水,也是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的重要水源地,每年为东江输入水源60 亿立方米。尤其是在枯水季节,这湖水是保障东江下游4000 多万居民饮水安全的关键。2003 年,在万绿湖发现了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如今7 年已过,河源的工业总产值从100 多亿元增长到700 多亿元,也增长了7 倍,但万绿湖的水还是国家I 类水,桃花水母发现的数量还越来越多。
但是,河源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水中大熊猫”一度是束缚河源发展的“包袱”,这个广东的后发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省1/3。 “不发展没有出路,靠农业、对口帮扶与转移支付也是不行的,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但另一方面,河源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果因为发展工业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就是一条绝路。”市长刘小华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走不通的。
文章称,相比珠三角,河源无疑是属于广东最穷的一极,而河源的生态地位又决定这里不能走珠三角“最富”地区走过的发展道路。为了保护万绿湖上游集雨区的生态,4 年来,河源先后拒绝了 300 多个投资总额达400 多亿元的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诱惑”。如果按投入产出1:3 折算,4 年来共将近千亿元的工业产值拒之门外。但腾出的环境容量,使河源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四新”产业。目前,河源市高新区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和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正在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预计到2016 年,河源市将形成2000 亿元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5 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
更多信息详见河源民生论坛: 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49448&extra=page%3D1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