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未来十年城乡发展定基调老城重点打造特色街区
河源的城市发展正迎来新一轮的功能布局调整。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目前及未来十年间,我市将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到2020 年,我市的城镇化水平约达到60%——这是我市新一轮的城乡规划提出的目标之一。5月21日,《河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和《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它们也是我省首个“三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成果。
打造三级城镇体系
河源市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未来,我市要建设“活力城乡”、“幸福城乡”、“绿色城乡”和“宜居城乡”。
在城乡发展总体格局上,城镇化发展要实施产业、人口的“双集中”战略和政策向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等重点发展区倾斜的“强心强核”战略;村庄则按发展潜力等分为“更新型”、“整治型”、“重建型”和“复垦型”,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同时,依托粤赣高速、龙汕铁路和远景规划的和平-龙川-汕尾高速,构筑向南连接珠三角核心地区及粤东出海口,向北联通江西乃至长三角的市域发展纵轴,依托汕昆高速、汕昆铁路、汕湛高速,构筑向东连接梅州、揭阳、汕头乃至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联通韶关、清远、茂名乃至大西南地区的市域发展横轴。
此外,规划提出,要将产业、用地、交通等开发引导性资源优先倾斜给基础条件好、集聚能力强的市区和县城,形成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市域中心-地方性中心-一般镇”的三级城镇体系。
老城发展特色街区
在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中心城区含源城区、东源县仙塘镇和紫金县古竹镇,规划到2020 年,该区域总人口达104 万,其中城市人口100 万。而随着中心城区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河源商业、文化与政治中心的新市区-老城中心区也必将改容换面,迎来新一轮的城市功能布局调整。
按照规划,该区域划分为东埔片区(主要为新市区)、老城片区和江东片区。其中,东埔片区将围绕客家文化公园布置行政、文化娱乐、居住等城市功能区块,源西地区将结合火车站周边地区的改造发展成商业贸易中心,并通过进一步完善滨水文化休闲带和兴源路彩虹街等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体现城市新区风貌。
老城片区在进行城市功能更新的同时,在旧城改造中将结合历史文化风貌,重点打造环鳄湖和沿江的城市商业街区,包括化龙商业步行街、传统美食街、风情酒吧街等。
江东片区则将在已有的高新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我市的高等教育园区,并通过配套社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探索“三规合一”
评审会上,评审组原则上通过了两个规划,认为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弘扬特色为指导思想,从发展战略、城市定位、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较好地处理了开发与保护、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为河源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方向和路径的指引;此外,作为广东省探索“三规合一”的试点城市,两个规划在用地分类标准、用地划分和空间管治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为进一步完善规划,评审组对两个规划的城市发展定位、发展指标、人口和用地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表示,河源是我省的生态发展区,规划编制单位要在实现河源环境友好型发展上多动脑筋;此外,河源是我省“三规合一”的试点城市,要在建立更加科学的规划体系上为全省提供经验。
市长刘小华要求,编制单位要认真消化吸收专家组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完善这两大总体规划,在 “高、准、特、细”上下工夫。
“高起点的规划就是一种财富、一种生产力。”市委书记陈建华要求建立好规划的法律保障机制、行政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他透露,我市计划在客家文化公园内建设河源城市规划展览馆,在馆内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现河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唤起公众的规划意识。
有关省直部门、周边城市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建中,副市长潘安等出席了评审会。
上一篇:创卫宣传栏被人乱贴广告相关部门整治了但收效甚微
下一篇:避险演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