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全市文物普查盘清家底新发现文物点2222处 “古人居丘”佐证“两地论”

我市文物普查发现了大量古建筑,它们现状堪忧,亟需保护。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结束了田野调查工作,在这次调查中,全市登记录入文物点共 2689 处,其中新发现2222 处,数量居全省前列。盘点这些“家底”,既有让人欣喜之处:新发现的许多颇具特色的文物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也有引人忧虑的地方:古建筑,特别是古民居的保护仍面临诸多困难,任重道远。

亮点  “古人居丘”佐证“两地论”

      在这次田野调查中,我市新发现与复查的古遗址有223 处,是省内各流域之最。这些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市境内东江各支流的河谷台地,市文广新局局长蒋武生认为,这印证了“古人居丘”的传说,也佐证了市委书记陈建华提出的“两地论”观点。

      “古人居丘”是一个在大量考古挖掘基础上被广泛认可的观点,它指出,古人多居住在山岭高地,他们从这里告别洪荒,走向文明。“数量如此多的古遗址在我市被发现,说明古龙川地区是一个人口集聚区,而且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很高。”蒋武生说。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在和平县九子岗挖掘的春秋战国墓中,发现墓主人胸佩玉玦11 个,为岭南地区之最,同时墓中还发现了铜戈、铜钺各一个。蒋武生认为,墓主人身份尊贵,可能是越人部落的酋长,这说明,古龙川地区较早地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有大量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高的越人聚居,是东江文明之光。

问题  古民居保护遭遇尴尬

      在调查中,我市共发现和复查了古建筑1800 多处,占总数的 67.8%。据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李秀清介绍,它们大多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比如,和平县优胜镇新联村发现了大量具有河源特色的方围屋,架构恢弘,梁柱精美。

      但是,这些古民居的现状堪忧,保护困难重重。

      李秀清说,普查人员发现有价值的古民居后,会要求屋主签订相关的保护管理使用协议,但经常会遭到对方拒绝。屋主的理由是:一旦签订协议,房子就不能擅自拆修。那么,在政府既难以出资购买,又没有土地补偿的情况下,屋主想建新房怎么办?

      另一个问题是,大多古民居产权私有,这让它们在维修、管理和法律保护上都存在尴尬。《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谁使用谁出钱保护。但按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产权属于私人的文物。因此,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维修的古民居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另外,有些古民居经过数代传承,难以确定产权归属,有些分属几户、十几户,保与拆,修与不修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

举措  民间自发修缮200多处古民居

      要破解“经费不足”和“产权私有”这两个难题,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的保护。令人欣喜的是,这次田野调查发现,我市已有200 多处古民居经村民自发筹资后得到了维修。“初步估算,已有2000 到3000 万元的自筹资金投入到古民居保护和维修中,民间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李秀清说。

      此外,我市正在拟定《河源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这将是全省第一个对古民居和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法规。它将明确对古民居保护的思路、原则和措施,确定把古民居保护纳入当地城镇、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规定了保护的有关机构、行为和法律责任等。据了解,一批在这次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有较高价值的古民居,将纳入该《办法》保护范围。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我市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将加大问责力度
下一篇:抢修通信基站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