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打出“组合拳”彻底“大变脸” 东源县三年时间让普高教育华丽转身

东源东江中学一隅。本报记者 张涛 摄

     最近,一位资深教育记者在考察了东源东江中学后感慨地说: “真是大手笔、大气魄呀!在这里,看到了山区教育振兴的希望。”

     8 月21 日,记者在东江中学采访中看到,一幢幢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拔地而起,在夏日艳阳的映照下,显得美丽而又壮观,其他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大投入带来强动力

     一直以来,东源县非常重视教育,历届政府对发展教育公益事业非常重视,但苦于底子薄,环境差,使当地普通高中教育一度处于落后境地。教育要发展,投入当先行。事实证明,普高教育要优先发展,大投入则是强劲动力。2007 年,东源县在普高教育投入方面频频出手,取得了明显变化。

     2008 年,东源县投资2.8 个亿(不含征地费用)兴建占地25 万平方米,办学规模6000 至8000 人的东江中学,并决定从当年起,县级财政连续4 年每年安排2000 万专项建设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与此同时,东源县又投入2000 多万元改善灵通职校的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2009 年,又高薪向全国招聘东江中学校长。

     有了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东源县普高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体会最深的莫过于东江中学校长潘刚明。在 2009 年东源县面向全国招聘校长时,他来到了河源。当时校区除了几栋教学楼外,连一个绿化带都没有,而如今,校园里绿树成荫,绿化带成片,而这仅仅是一年的时间。

     “外聘教师、教师考录、教师奖励等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党委政府是有求必应。为东源普高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东源县教育局分管普高推进工作的副局长张曼感触颇深。

“芝麻”小的事也是大事

     在普高教育投入上,东源县可谓是大手笔,然而在一些“小事”上也舍得花气力,群众满意,党委、政府的形象上升,这一现象令人欣慰。

     2007 年,东源县委书记成伟明在学校调研时,了解到一些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中午为了省钱不吃饭的情况,对此十分重视,要求财政、教育等部门要想办法解决贫困生吃饭问题。与此同时, 2007 年起,东源县几套班子领导成员实行一对一扶贫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资助贫困高中生直至完成高中阶段学业。今年8 月,成伟明帮扶的贫困生廖碧莹以高分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录取。

     2009 年,东源县又出台了《东源县普通高中扶贫助学实施办法》,对家庭贫困高中生给予每年500 元的生活补助,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2009 年,全县有1091 名高中在校生享受生活资助。

“一校一特”满园春

     在谈到推进普高教育发展时,东源县县长蓝岸说,在创新普高教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东源借鉴了梅州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实现借力发展、借梯登高。

     从目前记者看到的情况而言,东源教育借梅州先进经验,实施大投入、大整合等一系列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教育的“组合拳”,将使该县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县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农村高中,在县城形成东江中学、东源中学、高级中学和灵通职校并驾齐驱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新规格,实现高中进城目标,集中现有资源办好县城高中,提供优质高中学位满足普高需要。

     一校一特色,是东源县在这次推进高中教育中的一大亮点。东江中学与广州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并正式冠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借助广州大学的办学资源优势提速东江中学发展;东源中学提出争创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提高办学实力;将东源高级中学体艺特色高中办优办强,在乡镇中学建立体艺生源基地;灵通职校积极推行“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 “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依托产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袁宏林






上一篇:伊辛巴耶娃游世博
下一篇:9月1日起实施手机实名制手机用户须提供真实身份证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