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旅游“旺丁不旺财”
万绿湖目前是我市旅游的重头。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我市旅游接待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84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 亿元。市政协国庆前夕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却显示,近两年我市旅游业发展速度有减缓趋势,且旅游产业整体效益不高,转型升级面临几大难点。
旅游产业增速放缓
市政协调研报告说,1995 年以来,全市入境游客和旅游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2009 年我市累计接待入市游客840.4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5.84 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5.5%,旅游以及相关产业拉动GDP增长6 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报告援引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保持逐年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但近年来同比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08、2009 年增长速度比2007 年下降了10 多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去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40.44 万人次,在七个山区市排在第三,但35.84 亿元的旅游收入仅在七个山区市排在第五,其中梅州、云浮接待旅游总人数远远少于河源,与我市的差距均在300 万人次左右,但旅游收入却分别超过河源约19 亿元和3 亿元。调研组经过分析后认为,河源旅游虽然接待人数不少,但是旅游业衍生的产值并不高,可以说是“旺丁不旺财”。
四大问题困扰升级
报告认为,我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随意性大,整合困难;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结构简单;旅游市场监管不力,服务质量不高;景区档次普遍较低,投入不足。这四方面的问题是困扰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我市的部分景区一直没有编制规划,提供的产品较雷同。如苏家围景区和南园古村景区,两个景区主题相似,发展空间狭小,导致恶性竞争。部分景点经营比较粗放,缺乏吸引力,旅游特色不明显。有的景区、景点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总体呈现小而散的局面,要重新引进大的投资集团或企业来投资,又难于整合现有的景点,如连平县生态旅游资源90%掌握在农民手中,想整合资源、提升景区档次困难重重。调研报告称,我市管理景区、景点的部门达20 多家,却缺乏真正有力度的监督机构,部门协调不畅,有推诿扯皮现象。如镜花缘景区意向开发水上项目,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同意申报,都认为不是本单位职能,导致该项目迟迟不能动工。又如紫金御临门温泉度假村法定采矿区内村民非法开采温泉水经营的行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制止等。
同时,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报告指出,我市还没有一个持国家高级以上导游资格证书的导游员,中级导游也只有7 名,仅占全市导游员总数的7.7%,部分导游对河源人文历史和城市建设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介河源的旅游环境。
明确思路整合资源
这份名为《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的报告,于9 月28 日在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讨论通过。报告向政府部门建议,抓住我市旅游进入质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明确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建设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本报记者 张安定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