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晚会:乡情浓浓乡韵悠悠 演绎客家河源千年华章
开幕式主舞台的“围屋”造型,让客属乡亲找到“回家”的感觉。朱许龙 摄
与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张冠初接触过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走路迅疾如风,说话铿锵有力,办事则干净利落。
最近,张冠初路走得更急了,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现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脑子里千头万绪的。”
张冠初是第23 届世客会开幕式晚会 “大型歌舞史诗:古邑情·客家亲”的总统筹。这是第23 届世客会的重头戏之一。开幕式在即,统筹节目彩排、协调舞台搭建、安排人员食宿……他忙得脚不沾地。
不过,张冠初的精神劲头反而更足了,眼里的兴奋难以自抑:“这台晚会,是建市以来最高规模、最高水平的,一定能让市民和客属乡亲们震撼一把。”
历时一年精心筹备
张冠初的自信在于,开幕式晚会是市委市政府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一台文艺盛宴,无论是节目的创意、编排,还是舞台的设计,都堪称精品。
去年底,张冠初接到了筹备开幕式晚会的任务。在他的大半辈子里,都是与文艺工作打交道,也曾策划组织过多次大型晚会。但是,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就很清楚,这台晚会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沉甸甸的分量:“全球客属乡亲都关注着世客会,关注着河源,我们要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展示河源的风土人情?”
市委市政府特邀了有“南粤山花”之称的南方歌舞团来创作整台晚会。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素材,南方歌舞团的音乐、舞美、作曲、撰稿等创编专业骨干多次到我市采风。每一次,张冠初都全程陪同,安排采风团一行观看各地最有特色的客家建筑、民间文艺表演,听客家山歌、采茶曲等乡土音乐,感受河源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采风团收获颇丰,很快就定下了整台晚会的框架,并把一些节目分解到各县区的专业演艺团体,又先后派出6 组导演到我市指导创作。而张冠初,则开始奔波往返于各县区,组织人员对节目进行创编、排演。
展示“大客家”理念
据张冠初介绍,开幕式晚会的创作,不仅选取了我市文化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艺术精品,深入挖掘最能体现我市民族、民风、民俗的民间艺术元素,还汲取了梅州等客家地区的山歌因子,体现了“大客家”的理念。
“这些节目,90%是新编排的。”张冠初说,节目的内容、编排注重创新,但所使用的音乐元素,却是大家所熟悉的客家音乐,客家味道纯正。
整台晚会分为序幕、尾声和上、中、下三个篇章。“序幕”由童声演唱《赵佗爷爷下岭南》,将重现赵佗南下的场景;上篇为 “河之源”,演绎河源客家历史轨迹;中篇为“彩之源”,展示河源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古邑客家风情;下篇为“绿之源”,展现今日河源的魅力和美丽画卷;尾声“千年等你回”,抒发河源人民期盼天下客家乡亲会聚河源。
“每一个篇章之间,我们都安排了童谣演唱,把整台节目串联起来。”张冠初说,这些节目生动地浓缩了河源客家的历史,富有诗意地展现了客家人的精神风貌,反映河源客家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文化,展示河源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晚会集艺术、历史、民俗于一体,风格迥异,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舞美、灯光、服装有机结合,编织成一台热烈、绚丽、大气的开幕式歌舞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参演人数最多的一个节目——《古邑客家风情》,将在8 分钟的时间里,展示花灯舞、凉帽舞、春牛舞、紫金花朝戏等最具河源特色的民间文艺。
据了解,参演整台晚会的,除了南方歌舞团的一百多人,还有市歌舞团,龙川杂技团,龙川、连平、东源等5 个专业团体以及河职院、广播电视大学、河源武警支队的业余演员,共600多人。
客家围屋隐竹林斜坡尽头有我家
开幕式舞美设计 梁溪清表示:整个舞台的创意就是竹林中的客家围屋
记者见到梁溪清的时候,他正在文化广场指导工人们搭台子。在他旁边,一座高大的圆形“围屋”已初见雏形——这是第23届世客会开幕式的主舞台。
梁溪清是世客会开幕式的舞美设计。说到舞台创意,他表示,选择围屋,是为了让客属乡亲们来到这里,就能想起自己的家乡,找到“回家了”的感觉。
围屋让人想起家乡
从一年前开始,梁溪清曾6 次到河源采风。
“我们看了很多客家建筑,特别是围屋,半围的、方围的、全围的。”梁溪清说,这次的采风对他触动很大,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曾经看过一张地图,发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客家人。” 那么,全球各地的客家人将会聚河源,要设计一个什么样子的舞台,才既能适合展示具有客家风情的节目,又让客属乡亲们感到亲切、熟悉呢?
梁溪清选择的是围屋,“围屋是最能代表客家的主体形象。”客属乡亲们来到这里,看到围屋,就能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自己的童年,有“回家了”的感觉。
选择圆形围屋,而不是河源本地最有特色的方形围屋,梁溪清解释说,这是因为世客会是全球客家人的盛会,舞台设计采取了“大客家”的理念。
“晚会开始后,围屋的前半部分会慢慢打开,就像打开了屋子的大门,欢迎乡亲们回家。”他说,展开的围屋部分会成为 300 多平方米的电子屏幕,用来以视频的形式表现晚会丰富多彩的素材。
现场布置100根竹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文化广场已成为一个工地,面积约有1000 平方米的大 “围屋”已初具雏形,周围则树立着高高的灯光架。
记者注意到,舞台的设计上,有一个小斜坡,一些节目的演员需要在这个斜坡上表演。梁溪清说,这个斜坡是他与晚会导演共同的创意,“晚会要展示很多有客家乡土特色的内容,比如采茶歌,需要营造一种在山上的感觉。”
梁溪清还透露,舞台设计的另一个亮点是选用了100 多根原生态的竹子,营造出“竹林涛声”的效果,“河源的竹子很多,非常美丽,这是河源的特色。”为了保持竹子的鲜嫩,筹备人员在桂山选取了最漂亮的一处竹林,精心养护,在开幕式前一天才布置到现场。
“整个舞台的创意就是:竹林中的客家围屋。”梁溪清说,除了这个主创意,舞台设计还采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手段,“光是灯光,就云集了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效果灯。”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