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楼历风雨300余年 墙体建造方式特别称为“樁墙”
高大雄峻的天禄楼,已在风雨中屹立了三百年。
紫金县九和镇在南村有一栋古老的祠堂,名叫天禄楼,至今已有331 年历史。天禄楼不但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古祠,而且其墙体的建造方式颇为特别,称为 “樁墙”。
12 月4 日,天禄楼被列为紫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历风雨三百年
天禄楼位于在南村观音坐莲山下,依山而建。从远处望去,白墙黑瓦的楼体显得高大雄峻。
80 岁高龄的刘子堂老人是天禄楼的看守者。据老人介绍,天禄楼又叫仕徵公祠,是在南村刘氏开基祖仕徵公于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 年)修建的,至今已有 331 年。天禄楼是土木樁墙三层瓦房结构,现尚存上下两栋十间四廊,顶层是走马棚,底层间间相通,正厅有子栋,两边横屋,正向斗方,楼顶高三丈九尺(即13 米),占地建筑面积约为850 平方米。在底层,分为上下两个大厅,有内外两个天井。
记者看到,由下厅进入上厅,必须得先跨过一道朱砂红色的“门槛”。相传,古时候鬼魂是不会抬脚的,设这个门槛,就能有效地阻止鬼魂进入祠堂。
内天井的左右两边,各摆放着一个深灰色大炉;上厅的正中间,则是一张偌大的神位台,神位台上有序地摆放着七个灵牌和五个香炉。神位台的右边,供奉着观音娘娘的神像。祠堂内,处处可见到文辞华丽、寓意深远的对联,既透着祠堂的庄严气势,又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般的祠堂仅一层,天禄楼却有三层楼高。据刘子堂介绍,从二层到顶楼的木梯,是建祠后一直保持至今的。踩着300 多年历史的木梯爬上去,在顶楼走一圈,虽然不见雕梁画栋,但古朴的门廊、厚实的墙体、时而可见的不同形状的枪眼,却自有一番风味。有意思的是,顶楼每一个房间的屋顶,都开着两个小天窗。天光从天窗透下来,在木地板和墙上投下了一束束光线,别有趣味。
颇具特色的“樁墙”
天禄楼的墙,是十分有特色的。刘子堂说,这种墙称为“樁墙”,墙厚足足有1.2 米,墙的两边用木夹片,中间以石番木、老杉树杈、竹片等按比例混合打桩,再夯以黄土,非常坚固严实,“不要说在紫金,就是在整个广东省,现在也很难找出这样的墙”。
而在天禄楼的外围后面,还有一道圆弧形状用河边石头砌成的围龙墙,墙高2.5 米,长约93 米,起到御敌防贼的作用。
村民刘子夫说,以前在遭遇贼匪时,全村的人就会躲到天禄楼中,依靠它厚实的墙体和密布的枪眼御敌。
刘子堂说,解放前,当地人还保护过东江支队特派员龚祖彭、李一鸣、谢木华从在南村过境。
每间房有一台“风扇”
解放前后,天禄楼一直以“在南小学”的身份,被当地人用作学堂,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才撤校。刘子堂也曾在这里教书。据他介绍,共产党人陈鲁、古剑夫都曾先后在这里任教。
三百多年来,在南村民对天禄楼一直十分爱护,1943 年、1995 年、2007 年曾三次集资维修。每一次,村民在结构和用材上都坚持 “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天禄楼能始终保持原有的风貌。
“天禄楼的每一间房都互为连通,冬暖夏凉。”刘子夫说,山风吹进互为连通的房,回旋不去,就像在每一个房间里装了风扇,夏日时,很多村民就在地上铺上一张席子,在这里乘凉聊天。
天禄楼前还有一口用石灰墙砌成的占地3 亩的鱼塘,经过维修后,可供村民平时使用。每到夏季,村民都会往鱼塘里放入鱼苗,等鱼苗长大后,再分给村里的每家每户。
本报记者 蒋安春 朱许龙
网友报料详见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64736&extra=page%3D2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