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河源“草根”盼望得到实惠

    昨天,市委书记陈建华在市会议中心东源厅与各县区主要负责人一起讨论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的《工作报告》。当天,中共河源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开幕,全会听取并审议了市委书记陈建华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践行“三反”理念、推进 “三大崛起”,奋力夺取科学发展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小华作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本报记者 胡青松 摄

昨日下午,与会人员在讨论工作报告时畅所欲言。本报记者 谭兴孚摄

    本报讯 昨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开幕,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委书记陈建华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践行 “三反”理念、推进“三大崛起”,奋力夺取科学发展新胜利》的工作报告,提出2011 年要创建省教育强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

    报告指出,2011 年全市上下要坚持践行“三反”理念,培育“四新”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坚持推进“双转移”和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推进富县强镇,掀起新的发展热潮;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惠民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廉洁勤政为民,继续栽好“六棵树”,努力实现“六个好”,加快推进经济、生态、文化崛起,奋力夺取科学发展新胜利。报告提出了2011 年主要预期目标为:GDP 增长13%,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报告强调,明年要全力推进经济崛起,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全力推进文化崛起,全面提升竞争软实力;全力推进生态崛起,提升万绿河源形象。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办好“十件实事”,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切实提高执政能力,为率先崛起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小华在说明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时透露, “十二五”全市GDP、工业总产值、税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实现翻一番,人均GDP达到4000 美元,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审议《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

公园让城市更美丽

    本报讯 昨日,《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交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审议。《规划》提出, “公园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是“一环、二轴、多点、网络化”,确定的30 个大型骨架公园将分为城市公园、近郊公园、风景区三类,主要分布于东、中、西三个片区。

    《规划》方案中的30 个骨架公园,包括服务于市民日常生活的16 个城市公园,分布于城市周边区域的9 个近郊公园,市区周边5 个景区。为更好地体现“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理念,《规划》还做了“250 米见绿”、城市绿道网以及城市森林建设、城市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指引、区域生态空间管制、城市防灾公园体系等配套规划

扬鞭催人进 再结辉煌果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工作任务

    昨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听取并审议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以下为部分工作目标任务。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重要突破口,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到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 比重50% 以上,建成若干个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聚集和品牌聚集。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连锁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整合邮政、供销等系统的流通网络资源,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

构建便捷交通体系

    大力推进河紫、东环、大广、粤湘、汕昆等高速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加快推进京九客运专线赣州至深圳段、龙(川)汕(尾)铁路、杭广铁路龙岩经梅州至河源(龙川)段建设,积极发展公交事业,加快市、县客运站场建设。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社区服务、劳动保障、消费维权等面向民生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加大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实施城乡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和学习布局调整工程,全力推进东江教育城建设。以城乡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增强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教育发展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创建 “教育强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高起点规划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客家古邑博物馆、市档案馆新馆、河源文化艺术中心,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或扩大免费服务项目,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对新闻采编、文艺编导、文物保护等文化人才的引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文化事业单位建立进人公开招聘、用人竞争上岗的机制,设立文化发展贡献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文艺创作成果奖。[next]

“草根”盼望得到实惠

    世客会是河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河职院党委书记高仁泽认为,世客会对推动河源的崛起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从举办世客会中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六路一桥”的建设等。

    2011 年,我市要坚持创建省教育强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这些对于提升河源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高仁泽提出,没有落实和行动,老百姓就容易对形形色色的“创建”产生疲劳感,希望这些“创建”能够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棵树上,重点抓好“护绿”和“引水”两项惠及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全市上下也要将我市的长远目标和老百姓的强烈要求统一到一条线上。

    市技工学校校长欧阳仕文在谈到生态崛起的时候也说到,市委市政府对于生态建设要有认识,更要有行动,保护好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让各级党委政府的行动与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相一致。

打造教育强市正当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在当前我市推动文化崛起,打造教育强市方面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参与讨论的教育人士认为,我市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未来五年之内在提升河源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必然会见到成果。

    市教育局局长苏晖说,我市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由2007 年的50%提高到目前的87%,在校人数也增加了一倍。市委书记陈建华提出了全力推进文化崛起的要求,其中教育的崛起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河源在这个时候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目标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但是也有部分教育人士提出,随着在校人数的增加,学校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填补。例如,河源中学的代表提出,每到开学之时,学生多的压力考验着学校的食堂、宿舍等设施。与会人员建议,我市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增加对学校的床位、体育设施、实验室等资源的投入。

本版组稿 谢素德 冷春玲

    今年工作亮点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胜利之年,也是“十二五”谋篇布局的决策之年。“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预计2010 年,全市GDP增长13.1%,工业总产值增长2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0%,比2005 年分别增长1.15 倍、2.49 倍、1.87 倍、4.76 倍。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 年的20.7:39.3:40.0 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12.8:55:32.2。

    电子电器、模具、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产业,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2%。

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河紫、大广、汕昆、粤湘、东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改造和建成了市区“六路一桥”等一批市政道路;大环市路建设加快推进;东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建设、输变电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建设,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11.2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2 倍,年均增长15.2%。公路密度由“十五”期末的64.5 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86.6 公里/百平方公里。

园区接纳能力提升

    全市经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达到4 个,在全省21 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市高新区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三期征地顺利完成;各县区工业园二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竞得省1 亿元扶持资金。2010 年,全市产业转移园新签约项目 42 个,投资总额224.6 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6 个,竣工投产项目27个。

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扩建和引进了西可通讯、航嘉电子、立国制药、海川国际、北京汉能、恒泰豪太阳能光伏、南玻太阳能玻璃等一批 “四新”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有效推进;商贸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强市战略全面实施;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中介信息等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

公共教育体系完善

    启动了创建教育强市工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了“普高”目标;新建和扩建了河源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金沟湾小学等一批学校,“东江教育城”在校生达3.84 万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推进;基本完成了中小教师“代转公”工作,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群众生活环境改善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各级已投入扶持资金2.75 亿元,帮助9814 户农户建设了新房;建成了笔架山、梧桐山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和自行车绿道;“水浸街”、“断头路”、街头绿化等改造扎实推进,新建和改造了市区农贸市场13 个。预计2010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3%。






上一篇:调查妇女社会地位 关注妇女儿童发展
下一篇:140多名武警官兵光荣退伍了 昨日早晨踏上了返乡路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