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路 前行中有你
连平县委新闻秘书 周建华
朋友姓“晚”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首歌我很喜欢,因为它道出了人生中的一个真理:人生在世,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有朋友的帮助。就像我,干新闻秘书这一行快四年了,赖有许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这其中就离不开《河源晚报》这位朋友的帮忙。
晚报的帮忙难替代。多年来,晚报对我县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尤为关注社会民生,尽可能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些工作其实也是我应该做的,但由于我事多等原因,有时做不好,做不了,有了晚报的帮忙,事情就不一样了。
晚报的帮忙讲方法。对于民众的诉求,晚报不是什么事情都试图通过见报的方式解决。而是尽量先通知我去了解清楚,然后再确定解决的方式,或向有关领导反映,或和有关部门沟通,尽力争取一个各方都满意的结果。让我先去弄清事情的原委,这也是对朋友的一种信任。
晚报的帮忙很及时。有时对我县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管是意外事件还是工作亮点,晚报都会及时给予报道,对树立我县的良好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是对我本人工作的大力帮助。《河源晚报》虽然姓“晚”,但朋友有需要时,它的帮忙一点也“不晚”。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自从干了新闻秘书这一行,我多了一个姓“晚”的朋友。
龙川县委新闻秘书 刘伟东
读你千遍不厌倦
每天傍晚下班回家,路经楼下的小店时,我从店老板那里接过《河源晚报》,心情好像是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周末经过小店时,又习惯地想从店老板那里取过《河源晚报》,才猛然发觉周末没有出刊,心里不禁若有所失。
不知不觉《河源晚报》已创刊15周年了。我不敢说自己15年里,每天都与晚报见面,但我敢说,自己是晚报的忠实读者,晚报是自己的无声好友。工作闲暇之时,孤灯清影下,手捧着冒着清香的淡茶,翻阅着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晚报,从中了解天下大事和客家古邑大地上发生的百姓的柴米油盐、人间的琐事等等,受益良多,内心的空寂没有了,平添了几许兴奋,几多欢欣。过往的岁月里,晚报也融入过自己的点滴,并一直伴随我到今天。
我觉得,《河源晚报》创刊以来,心系群众,关注热点,成为广大市民的精神食粮、生活顾问。既有大报的风范,又不失润物无声的简约,每次看报,都有说不出的亲切,好像知心朋友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共同感受生活的沧桑与美好。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办党报不容易,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晚报更难。但是晚报15年,做到了从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一次次扩版……影响力在一天天扩大。
祝《河源晚报》越办越好,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和平县委新闻秘书 曾海生
那是珍贵礼物
多年来,我养成了读《河源晚报》的习惯,每天品味着新闻和副刊上的文章,心里就充满了愉悦与满足。
还记得刚考上公务员那会儿,到县委办上班的第一天,当我战战兢兢如约来到领导办公室报到,单位领导便要我马上接手负责县委新闻秘书的工作。交代一番之后,在我正要转身离开时,“要好好干活啊”领导在身后扔下一句话,重磅似的直压得我似乎要喘不过气来。县委新闻秘书,这可是“要职”啊。我怎敢怠慢,我夜以继日,没日没夜地读书看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些囫囵吞枣的日子里,《河源晚报》给了我一个明晰的印象:版式新颖,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她像一位良师,又似一位益友,报纸中渗透着浓浓的关爱和呵护。
这些年来,与报社的编辑、记者交流越来越多,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与记者们一起,有声有色地开展和平的宣传工作,为和平的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有趣的是,爱人的爷爷对《河源晚报》也情有独钟,我于是给他订了一份。他说,晚报融时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荟萃各类信息精华,汇集古今中外逸事;雅俗共赏,拒绝媚俗时尚;广纳博采,助人深入思考。他收到第一份报纸后,立即打来电话告诉我,那是他住进县城远离农活后收到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河源晚报》。
紫金县委新闻秘书 刘俊锋
良师益友
我是一爱报之人,没当新闻秘书之前,我就喜欢读报了,其中有一份就是《河源晚报》。后来当上新闻秘书,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不仅花更多时间去研读《河源晚报》,同时我与《河源晚报》的关系更加贴近了,我成了《河源晚报》的特约记者,算是半个《河源晚报》的人了,并认识了不少晚报的记者。
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是我儿时的梦想。参加工作后,我一度梦碎,以为这一辈子再也不可能圆这个儿时的梦了。但自担任紫金县新闻秘书后,又让我儿时那沉睡的梦苏醒了。
当我正式挑起新闻秘书的担子后,我才知道这份职业的分量。当时我没有新闻基础,也没有机会参加系统的新闻业务培训,新闻知识的增长,我只靠阅读有关报刊杂志得来。这时,《河源晚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它的一些生动活泼的报道,暗示我采访的方法,写作的思路,那时我从最简单的导语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同时在工作中接触的一些记者,他们扎实认真的采访作风,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路人遇到一眼甘泉一样,十分“解渴”,帮助我逐渐适应了新闻秘书这一工作岗位,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外记者”。
《河源晚报》的发展,也为紫金的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祝福你,《河源晚报》。
源城区委新闻秘书 黄赟
不忘那岁月
晚报诞生15周年,转眼烟云间。每每提及晚报,我心中总有一份亲切、温暖的感觉。
7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就加入《河源晚报》。最初,我只是一名懵懂的小青年,到哪里采访、写什么稿子、如何写……这一些都不懂,但在“师傅”的带领下,我很快出师了。2002年10月份,当时河源的高温天气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为了了解市民是以何种方式消暑的,我深入大街小巷采访,了解到这里的人喜欢利用苦瓜这一蔬菜消暑,于是采写了《河源人爱“吃苦”》,稿件刊登后,受到广泛好评,也给我予信心。
在晚报工作的岁月里,我先后采写了《源城整治“四抢”违法行为》、《谁来帮帮救火英雄》、《关注环卫工人》、《伸向通信设施的黑手何时才能斩断》等不乏有深度的报道,自己也小有名气。
虽然离开晚报有两年多时间了,但我依然关注着晚报的发展,特别是在新闻秘书岗位上,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与晚报接触。每当源城区有重大活动的时候,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老东家”,并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老同事们。每一次的合作总是愉快的、及时的,每一篇报道总是深入的。
晚报给了我知识和力量,更是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和经历。愿晚报更上一层楼。
东源县新闻宣传负责人 李远来
经风雨迎坦途
刚加入新闻队伍,就应约写点感想,作为新人,我对于《河源晚报》效力不多,贡献甚少。所幸我在工作中,一直拜读晚报,一直关注晚报,是忠诚的读者,平时读报中深感晚报在不断的壮大与发展。藉《河源晚报》创刊15周年喜庆之时,粗谈感受,以表心愿。
十五载风风雨雨,十五载坚定如一。在新闻报道中,晚报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服务群众的办报思路,经历了十五年风雨洗礼,经受住十五年考验,再艰难的日子都走过来了,前方可说是一片光明。
十五载跌宕起伏,十五载热情服务。《河源晚报》大力宣传先进和优秀文化,宣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三贴近”方针,用正确的舆论武装人,鼓舞人,激励人,为群众送去了美好的精神食粮。
十五载艰辛创业,十五载硕果累累。《河源晚报》创刊之时,正值河源建市初期,各项事业正在孕育待生。晚报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在办报过程中,用自己的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河源的发展和变化、喜悦与悲情。晚报不辱使命,在逆境中迎风高歌,不断发展,成为河源市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支持。
十五载,晚报已初长成,翼羽渐丰;十五载,晚报已有着新理想,向着太阳。
上一篇:见证晚报成长 记录发展历程
下一篇:新闻记忆2009年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