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旧图书馆寒酸 我市新图书馆今年将在客家文化公园开建

人们需要一个符合城市发展的图书馆。

      “落后!”大部分市民不约而同地用这个词来概括自己对市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藏书量及管理上都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人们需要一个符合城市发展的图书馆。今年我市把建设图书馆新馆纳入2011 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之一,新馆建设成后将成为河源市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中心、交流中心、服务中心和协作协调中心,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河源文化发展,提升河源文化品位提供必备条件。

旧图书馆无人问津

      “在大学期间,每到周末总喜欢泡在学校的图书馆,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在某行政单位上班的骆先生告诉记者,2006 年,他回到河源工作后,向身边的朋友打听起市图书馆,许多朋友都不清楚市图书馆的具体位置,只知道在老城公园附近。两年前去过一次市图书馆,书很旧,设备简陋,就不愿意再去了。

      记者日前来到市图书馆看到,整个图书馆除了工作人员外,只有一两名读者。图书陈旧、设施简陋让记者感受到了图书馆的“落后”,也明白了为何图书馆会对读者缺乏吸引力。“先不说馆内的装备设施,光是市图书馆在哪里,许多市民都不知道。”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在全省其他地级市图书馆新馆陆续建成或进行旧馆扩建改造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图书馆却无奈地延续着“寒酸”。

                              新馆建在客家文化公园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几年前就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的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搁浅呢?据了解,原市图书馆新馆规划于2003 年就已出台。当时,为了丰富和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河源市委、市政府决定斥巨资在河源文化广场兴建市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即“三馆一宫”文化公共阵地。

      然而,市文化部门和规划部门重新考察新馆的建设环境后,考虑到现代图书馆应该有一个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而根据“三馆一宫” 建设用地的规划,用于建设市图书馆新馆的场地与邻近建筑物之间的楼距较窄,又没有消防通道,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从用地面积和整个新馆的设计等方面与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市文化部门和规划部门向市政府提出,对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用地进行重新规划,暂时推迟新馆的建设。

      今年,河源市图书馆新馆建设被市委市政府纳入河源市2011 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之一,选址定在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内。记者从文化局了解到,文化局为客家文化公园建设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和参与观景阁的规划讨论。去年,文化局已经修订完成了“河源市图书馆工程”项目意见书,并报市城市建设规划局;按市图书馆建筑面积主体层次、设计藏书能力等要素,初步拟定了河源市图书馆建设投资估算计划、总造价超过1亿元。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力争今年全面完成土建工程,争取2012年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据记者了解,河源市图书馆的用地面积不可少于3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 平方米。读者座位1000 个,设计藏书100 万册,日接待读者3000 人次,成为河源市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公共图书馆网络中心。

      市图书馆的设计建议突破过去藏、阅、借三大传统区域分隔的格局,采用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设计,灵活多样化的开放空间格局,做到布局紧凑,流线清晰,空间灵活性,富于变化,实现藏、阅、借为一体。新馆楼高6 层,各借阅厅采用大平面、大开间的设计,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馆全开架借阅的需要。建筑风格有浓厚的岭南特色,要体现图书馆具有“厚德载物、厚积薄发”神韵的共性,又要突出文化艺术中心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 朱许龙






上一篇:市区两级政府多次治理鳄湖 昔日“集污湖”变休闲乐园
下一篇:市委书记陈建华接受省媒体专访 解读经济文化发展关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