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方案
本报讯(记者 谢素德 通讯员 陈伟勇)在灾害性天气发生前,预警信息如何及时进村入户,是困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难题,被称为 “最后一公里”障碍。日前,市政府在向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汇报工作时透露,我市将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方案,努力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此次组织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条件》情况进行检查,旨在进一步推动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效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实施规划重点工程“河源市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工程”为契机,各级财政共投入8544 万元,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目前,全市有自动气象站96 个,建立了1 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及气象决策服务信息发布平台、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各5 套(个),公众气象短信用户达到 20 万户,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村村通”。
据了解,我市地处全国强雷暴地区,年平均雷暴日高达81 天,雷电灾害十分频繁;台风、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严重,冬春季以低温霜冻为主的寒害频繁,但目前我市气象灾害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服务产品仍不够丰富,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亟需解决。市气象部门提出,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尽快制订并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方案,努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范围。
上一篇:尽早谋划安居工程 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下一篇:《大众报》登载山歌 群众喜闻乐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