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保护开发工程惠及当地百姓
复原后的考棚,将成为佗城打造“科举文化之窗”的重要平台。
4 月12 日清晨,佗城人沙永才打开店门,把一块新写的“有河源、龙川、佗城特产”的招牌搬到门外,放在一个醒目的位置。
沙永才的土特产店位于佗城风景区的入口处。店子的旁边,就是古城新修的城墙。早晨的风很柔和,几个老人坐在城墙前的大理石栏杆上聊天,微笑的脸上挂着安详与满足。沙永才说,老人们坐的地方原来是一个垃圾堆,如今却成为附近人最喜欢的小广场。
生意好了,环境好了,佗城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一场开始于 2007年的古城改造运动。
昔日:破旧古城亟需拯救
在佗城完成华丽转身前,到过古镇的人一般会有两种复杂交织的情感:一种是对古镇深厚文化底气和众多古迹遗址的慨叹;另一种是对佗城破旧,古迹蒙尘的惋惜和无奈。
这种感觉,对一些文史学者来说更为突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就曾在2010 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佗城的遗址“小、散、弱,不耐看”,“再不加以保护挖掘,古镇就消失了。”
改造前的佗城,衰朽的不仅是文物建筑,还有生活面貌。“古镇脏乱,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到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这是华南理工大学规划设计专家李敏教授对昔日佗城的印象。
不仅是文史学者,当地政府也早已对这些进行反思和行动。龙川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洪涛告诉记者,对佗城古镇的改造早在2003 年就提出了,但县财政还没有解决温饱,对大手笔保护文物古建筑的阻力很多,“2006年以前,我们甚至用铁管做支架,撑了即将垮塌的学宫、越王庙、考棚3年。”
很多人都意识到,佗城亟需一次升级改造行动,一场全民参与的保护战。而吹响这一战斗号角并成为重要推手的,是市委书记陈建华。2007 年,初到佗城考察的陈建华就指出: “以佗城为中心,对全县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普查和挖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
改造:一场全民动员的战斗
古城保护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首先要研究“如何恢复古镇面貌”、“怎样挖掘、开发古迹遗址”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从2007 年开始,受市委市政府和龙川县委县政府邀请,一批又一批的文史专家应邀来为佗城“把脉”。陈建华还亲自出面邀请陆元鼎、麦英豪等全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到佗城考察。专家们指出:“要用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的专业眼光规划佗城的总体保护开发工作,不要从商业牟利和旅游发展的角度追求短期效益。”并建议在保护现有古迹遗址的基础上,对佗城进行深入挖掘。
佗城的改造,开始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前提下,打好“岭南客家之源”、“中华姓氏之最”、“赵佗兴王之地”、“科举文化之窗”这四张牌。
按照这个思路,从2007 年开始,政府先后投入6000 多万元,启动了学宫、考棚、古城墙、越王井、南越王庙、佗城影剧院、龙川商会的修缮工作,并开始修建佗城古城门牌楼、越王广场,整治佗城主要街道的面貌。
“佗城现在还只是初步保护,现在才仅仅是修复了一部分核心文物建筑。”佗城镇委书记陈文中说,整个佗城的修复改造要持续到 2012年,总投资将达到1.5 亿元。据介绍,佗城的近期目标是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4A 级景区。
经验:来自民间的文化觉醒
让人欣喜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觉醒,成为佗城改造的重要力量。
陈文中说,在这场保护战中,来自龙川本地和客籍企业家捐助的资金达到了1000 多万元。其中,远在香港的客籍名人曾宪梓、吴惠权共捐出100 万元,为佗城修复了门楼。缪寿良、陈伟平等杰出乡贤也慷慨解囊。
而在当地,民间资金主要流向了对宗祠的修复。“最近我们就收到了三份修复宗祠的报告。”佗城管委会主任陈学能说,村民们自发筹资,已修缮了数十间明清姓氏宗祠。
民间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佗城改造升级以来最重要的成功经验。陈文中说,为了修缮考棚等文物遗址,镇上总共对30 余户住户进行了征地搬迁工作,而征地的顺利让工作人员都感到惊讶,“ 做了几次工作,住户们就答应了。” 在古城改造开始之后,没有人再试图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不搭调的现代化小洋楼模样;临街住户屋檐下的仿古“宫灯”,由政府统一设计安装,一抬手就能触摸到,安装了一年多,至今没有损坏;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自发组成了一支环卫监察队,时常“巡街”,监督各种不文明行为。
去年镇上为了美化景观,在中心区域栽种了400 多棵桂花树。镇政府为此和临近居民签订了一一对应的合同责任书。居民们配合环卫工作人员,按时给树木浇水、清理,时隔一年,全部树种成活。
成效:新佗城改变人和事
这种文化的觉醒,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引导,另一方面也因为佗城人在这场保护运动中看到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佗城开土特产店的沙永才对记者说,“以前我们每天的营业额大约500 元,现在翻了一番啦。”小镇 “东门饭店”的老板骆树荣也证实,佗城改造升级后,每天来就餐的人多了30多人次,“生意明显好做了。” “我们很满意政府的改造,不但收入多了,镇子也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治安和交通情况都得到明显改善。”百岁街惠和酒楼的老板黄居传今年不但新招了3个服务员,还准备在镇子里新开一家酒楼。
“ 旅游带来的拉动效益很明显。”陈文中说,现在小镇的土特产店、饭店、工艺品店都比以前多了很多,生意在节假日时更是火爆, “一卡门店的月租,也从以前的800 元涨到了1600元。”
这些变化,得益于佗城改造后旅游业的强劲上升势头。据佗城管委会副主任马建成介绍,今年春节初一到初七,佗城一下子涌入10 多万人,特别是年初一,一天游客就来了5 万人次,接近以前一年的游客量。
在这些游客中,既有河源本地人,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珠三角及周边省市游客。“特别是去年第23 届世客会的举办,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河源,知道了佗城。”陈文中说,佗城的改造升级推动了“旅游旺镇”战略的实施,更让当地政府收获了一条重要的经验:佗城只有开发得好,才能保护得更好。
今年3 月17 日,考棚、越王庙、龙川商会等整饬一新的景点开始对外售票,佗城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新颜:让更多人有“留下”的理由
一个新的佗城,正在改变着来访者对它的印象,也悄然改变着佗城人的生活方式。
漫步佗城,街巷两旁是古旧的祠堂、民居、商铺。仿古的宫灯和三角的小旗装点在灰白的墙体上,显出几分古意。踩着人行道上青色的石砖,脚步可以踏实而悠闲。没有现代城镇的繁杂喧闹,心情就如被凉水浸过,只剩一份宁静安详。
洗去了昔日的杂乱后,小镇开始还原出一份沉淀千年的古意悠然。在这里,看不见一处现代化的店子,几乎见不到网吧、台球室、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着眼处,是一家家卖土特产、杂货、工艺品的小店。就连镇上的肉菜市场也是仿古式样,让人恍然闯入了另一个时空。
夜幕初临时,人们闲坐在屋檐下、广场边闲聊,街头巷尾传出盐焗鸡和娘酒的香气,临街的小店飘出客家山歌的旋律。
这时的佗城,宁静、柔美,让人不愿离开。
不愿离开的,不仅是来访的游客,还有很多受古城吸引而不愿 “逃离”的乡人。马建成从2004 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他说:“我情系于此,被佗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不管退不退休,只要政府让我待在这里,我就愿意继续为佗城的保护尽一份力。”
这是佗城的幸运。因为小镇的改造升级,让更多的人看到了 “留下来”和“回来”的理由,使这座古城不至于成为一座严重的老龄化、年轻人离巢的“空城”,摆脱了中国大多数古老乡镇被现代化车轮轰然碾碎的命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佗城改造的推进,本地居民能在这里延续自身的生活与文化,更多的人也会在这里寻找到培育梦想的土壤。佗城会在城乡二元互动、互补中不卑不亢地确立自身地位,靠本色描绘出锦绣画卷。
相关报道详见:http://www.hynews.org/news/2011/0607/article_18627.html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