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佗城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需补三堂“课”

古色古香的城墙,让佗城重现古城雄风。 

     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让人惊艳的佗城也引来了很多人对其未来的遐想。佗城人说,他们希望环境越来越好;当地政府表示,佗城要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4A级景区;文史学者则希望看到一座“活”的古城。

      锦绣蓝图已经绘就。但是,佗城要补的 “课”还很多。

      目标:保护佗城的本色

      未来的佗城会是怎样的一个面貌?是第二个凤凰古城,亦或庄周、西递宏村?对于这些猜想,当地政府人员都微笑着说 “不”。在他们眼中,佗城是佗城人的佗城,最重要的是保持自身本色。他们的设想是:将悠久历史、客家风情、田园风光相结合来吸引游客,在发展商业、旅游业的同时,不放弃农耕业,让游客来这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休闲农耕生活,也让本地居民在这里延续自身的生活与文化。

     佗城镇委书记陈文中说,未来佗城是怎样的,这需要在文史学者的帮助下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设计。但是,对于佗城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保护”,“只有保护好了,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佗城有100 多处文物古迹,现在,仅有一部分核心文物得到了修复,还有很多古民居、宗祠和古迹遗址破损严重。记者在位于佗城北角的司马第看到,这座有“九天十八井”、占地5000 多平方米的明初古建筑已有大半破损,中厅、大门都留下了火烧的痕迹,一些雕花的窗棂、梁柱挂着蛛网。居住在这里的骆姓后人说,他们每年只能对部分房子的瓦面进行检修,防止屋子漏水,“如果要大修,就需要政府支持了。”

      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修复众多的古民居耗资不菲,暂时难以承受。“现在要做的是先把它们保护起来,等今后有钱了再来修。”佗城管委会副主任马建成说。

      行动:佗城要补三堂“课”

      佗城近期的目标是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4A级景区。而要做到这一步,佗城还需要补三堂“课”。

      第一堂是“硬件课”。今年春节,佗城一下涌入了10多万人,让当地政府惊喜的同时也感到尴尬。因为镇上没有星级宾馆,私人客栈、招待所的数量很少,居住条件欠佳,来访的游客通常只能回到龙川县城居住。在高峰时期,游客想要找个餐馆尝尝客家美食,也成了难事。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佗城镇新渡村规划了一个新区,毗邻未来的主干道——越王大道。”陈文中说,新区以后将是星级酒店、购物饮食一条街等配套设施所在地,将是佗城最富活力的商圈核心。此外,政府还计划修建一条环城路,成为游客进入佗城的主干道,并在环城路的东南西北四处各建一个停车场。

      第二堂要补的“软件课”是解决佗城“不耐看”问题的一副良药。马建成说,小镇的很多景点缺少互动性项目,没有“活力”。比如,修缮后的考棚仅仅是作了一些展示和雕塑;佗城影剧院“有名无实”。在马建成的设想中,今后要在考棚内增设让游客“答卷”、“习武”的内容;佗城影剧院可以成为展示龙川杂技、黎咀木偶戏等当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场所。

      根据未来的规划,客家山歌将成为佗城最先完善的“软实力”。在佗城的南门码头有一棵生长千年的“早合树”,被当地人称为千年山歌神树,传说“山歌仙”赵三妹等爱人从军归来,天天在这树下唱山歌。“未来这里将会建成一个山歌广场,天天有山歌表演。”马建成说。

      此外,“宣传”也成为当地政府亟需补上的一课。“以前佗城只有一个景点收费,和外地的旅行社联系少,对外宣传不够。”马建成说,今后将通过媒体宣传、外出展示、联系旅行社等方式扩大佗城的知名度,带旺古城人气。

佗城三问

是“修旧如故”还是风格各异

      在佗城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思考:古镇的未来发展应该怎么走?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财力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古镇的本色?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成为今后佗城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方向。

一问:佗城应该主打哪张特色牌?

     “赵佗”、“科举制度”、“姓氏文化”、“客家文化”……佗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气,这些“牌”,无论拿出哪一张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是,如果仅从“功利”考虑,佗城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哪一张“牌”呢?

      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眼中, “赵佗”是佗城的“底牌”;“客家文化”是一张“特色牌”;“科举制度” 则是“亮点牌”。但是,最能吸引眼球的却是“姓氏文化”这张牌。

      这种考量是有理由的。仅有4 万多人的佗城镇有179 个姓,其中 2000 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 个姓,在全国,这是“独一份”。此外,历史记载佗城镇有古祠堂89 间,现仍存48 间,堪称“ 中华古祠堂博物馆”,这也让佗城的“姓氏文化”有了可以依存的载体。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到佗城来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而在民间,修缮宗祠的热情也越来越火。

      “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佗城吸引游客的重要品牌,为佗城带来很多 ‘回头客’。”陈文中说,政府将在今后加大力度引导民间力量对宗祠进行修复。

二问:宗祠修复应统一风格吗?

     佗城的宗祠众多,大多古朴雅致,颇有古韵,但偶尔也能见到一些新修的祠堂描金画彩,富丽堂皇,在灰白为主色调的小镇中,让人有“突兀”之感。

      宗祠的修复该不该统一风格?

      对于这个问题,各方意见不一。有游客和学者认为,作为“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宗祠的修复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要用现代化的材料遮盖了古建筑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即使是新修的祠堂,也要有“老样子”,不然就会显得很突兀,给人“不伦不类” 的感觉。

      但是,陈文中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宗祠的修复力量主要来自民间,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姓氏文化有自己的特异性,每个姓氏蕴藏的文化内涵也有不同, “每个宗祠都有自己的风格,看起来会更有特色一些。”

      事实上,当地政府对宗祠的修缮有严格的规定。早在2005 年,龙川县政府就出台了《龙川县佗城名城姓氏宗祠和古民居保护开发的若干规定》,指出宗祠的修缮保养,必须遵守“修旧如旧”和恢复原貌的原则,保持其原有规模和格局。同时,宗祠需要进行修缮时,有关人员应将修缮的计划、图纸等报县名城保护开发办公室审查。

      “对原有宗祠进行修复时,我们会要求对方严格按照规定来做,但是对在原址上重建或在另一处新建的祠堂,就没法要求对方也修成老风格。”马建成说。

      这种争论,也存在于对佗城的一些文物古迹的修复中。一些专家认为,文物修复应“修旧如故”,严防对历史进行“打扮”。但是,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把修缮的文物故意做旧,只要把文物的原件保存好,新修部分可以展示出来。在考棚修复时,工匠们就尝试让不少雕梁画栋故意“留白”,让黯淡的木雕、梁柱诉说历史的原貌。

三问:古城开发适合引进企业参与吗?

     一直以来,政府都是佗城升级改造的主导者。但是,佗城作为旅游景区进行开发时,引进企业经营就成为一种需要。

      政府的退出,是市场规律的选择。一方面,古镇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对文物古迹进行挖掘、修缮,这是当地财政难以承受之 “重”。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佗城的一些景点已经开始实行收费制,但收入微薄,难以盈利,对于所需的投入而言更是杯水车薪。

      其次,政府难以灵活、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而更重要的是,行政机制在经营上有其局限性。有知情人员表示,景区的工作人员拿固定工资,“景点经营得好不好,会不会亏损”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收入,这让一些人“没有干好事情的动力”。

      引进企业经营,成为未来佗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陈文中证实,目前政府对佗城景区的经营只是暂时的,这个期限是半年,今后则会交给企业去经营和管理。

      与一般景区不同的是,相比开发,佗城更重要的任务是保护。马建成说,政府从台前退出后,将主要扮演“保护者”的角色。






上一篇:人大代表视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下一篇:陈建华要求市疾控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