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人大代表视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新建成的滨江大道路面宽敞、景致迷人。市区“六路一桥”的建成助河源城市升级。
本报记者 谭兴孚 摄
本报讯(记者 谢素德)10 日,驻河源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河源选出的省人大代表,结束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方位的视察。
代表们表示,近年来,河源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项事业,全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震撼。
据了解,8 日至10 日,代表们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市高新区、源城产业转移园、东源县蝴蝶岭工业园以及滨江大道、东江教育城、市人民医院等部分市政重点项目,并深入到龙川县佗城镇、紫金县苏区镇实地查看。坚持环保优先的各工业园区、占地10 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整洁干净的城市形象,一个朝气蓬勃、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河源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建设幸福河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在紫金召开的座谈会上表示,通过这次深入现场的视察活动,让人大代表看到了河源发展的美好前景,也通过座谈的形式、无障碍的沟通,更加了解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而各级党委政府通过这次视察活动,也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坚定了今后发展的理念、信心和决心。陈建华说,目前河源经济处于快速上升时期,但河源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GDP 和工业产值,而是要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文化和生态同时崛起。陈建华透露,河源未来几年将以争取承办广东省国际旅游节和第15 届省运会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真正让河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江名城,并以崭新的面貌在环珠三角地区脱颖而出。陈建华希望人大代表一如既往地支持河源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河源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权:抓经济抓环境 构建幸福河源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权认为,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河源, “幸福”的两个关键词就是经济与环境,而河源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双轮驱动。
张国权说,抓经济,河源更注重的是抓重点、谋布局。如汉能、中兴通讯等“航母级”企业以及依托生态优势引进的东江·巴登城等新能源、新电子以及高端旅游项目,不仅产值大、税收高,更关键的是它们是生态型企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这些项目都将是河源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
省人大代表杨英:三反理念精彩 发展指日可待
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教授杨英直言,通过这次视察活动,原来停留在“旅游河源”的印象升格了,河源不仅生态环境好,“经济河源”也给人深刻印象,“河源经济、生态、文化崛起之路已经走得非常精彩,发展指日可待。”
杨英说,河源大力发展的“四新”产业已经初步看到了雏形,提出的“三反”理念以反常规作为基础,不走珠三角发展的老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些发展理念很正确,以后将可能对珠三角形成反辐射。
省人大代表唐国智:发展民生事业 体现以人为本
谈起这些年河源的民生事业,省人大代表唐国智如数家珍,从医疗卫生到文化建设,从教育事业到“六路一桥”。他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加大投入发展民生事业,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唐国智说,河源经济要有好的发展,务必要把好的发展方式、理论、思路延续下去,要坚持打基础谋长远,不断构建新的战略优势,河源发展的前景定将一片光明。
省人大代表陈丽:挖掘历史文化 擦亮城市名片
身为龙川人的省人大代表陈丽,对佗城改造前后的变化可谓是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她说,每一次来到佗城都能感受到千年古城的厚重与深邃,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到佗城参观学宫、考棚,说明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美德得到了传承。
陈丽说,河源有灿烂、深厚的客家文化,今后要不断开发更多的古迹和文物,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擦亮“客家古邑”城市名片,并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百姓。
省人大代表何伟国:建好“六路一桥” 扮靓城市面貌
省人大代表何伟国认为,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设也因此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六路一桥” 的建设,既拉开了河源的城市框架,也扮靓了城市面貌。
何伟国说,现在的河源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发展后劲足,前景美好,他希望每一届党委政府都能重视经济、生态、文化同时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发展旅游。
上一篇:国产食品首次查出塑化剂
下一篇:亚运报告团到槎城 先进事迹感人至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