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千年古邑·红色河源》月底将在体育馆上演

演员在市歌舞团进行排练。

红色主题也融进了客家传统民俗。

         6 月30 日至7 月3 日,一部全面展现90 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河源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历程的浪漫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将在市体育馆上演。

      这是一台比世客会开幕式晚会《古邑情·客家亲》“多下了10 倍功夫”来编创的晚会。

      这是一部不可复制的,有“精确”河源地域性,用最原汁原味的河源本土艺术元素来打造的革命史诗。

     这是一场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这也是一堂特殊的“党课”——它将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告诉人们,河源因何能称之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历时半年精心编创

     从准备到编创、排演,《千年古邑·红色河源》历时半年,终于即将出炉。记者了解到,晚会的主编创人员是曾广受好评的第23 届世客会开幕式晚会《客家情·古邑亲》的原班人马。

      “我们用了比世客会晚会多10 倍的功夫来编创这台晚会。”晚会的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导陈翘女士说。

      对于编创人员来说,以党史为主题的晚会并不好操作,因为“党史是固定的,不能改变,不能戏说。”陈翘女士就曾参与过我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创作,“做了2 年多,太难啦,有很多东西要学,我都学会画画了。”

      而更重要的是,在河源这个偏居粤东北的小山区,有什么值得可歌可泣、大书一笔的革命事迹和人物呢?编创人员对此认识不多,所以即使市委市政府盛情邀请,其意拳拳,但他们仍不敢轻易接下这个担子,而是决定“先下来看一看。”

      这一看,却让陈翘等人大吃一惊:“越看越是受感染,越感动。”他们了解到,河源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地方,领导了全国最早的武装暴动并建立了政权,而中共早期的50 多名党员中,就有2 人(阮啸仙、刘尔崧)出生在河源,“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在紫金血田的走访,更让编创人员感到了心灵的震动。“在不足一亩地的稻田里,几百名革命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了,他们大多还是很年轻的孩子,就是为了心中的一个信仰。”陈翘说,“不把它搬上舞台,我们都感到是失责。”晚会的主编导刘选亮说:“没有这份感动,艺术家就不会有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他们决定,一定要做这台晚会,而且“一定要认真做好”。

足迹遍布河源全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红色主题晚会大多是严肃、刻板、正经、不苟言笑的。刘选亮说:“红色主题晚会全国很多,大概的路子有二条,一是严肃宣讲,二是红旗飘飘,载歌载舞。” 作为艺术总监,陈翘担心会有人因为先入为主的这些印象而中途退场。“那时,我日夜考虑,如何用艺术手段把观众留下来。”

     如何才能让观众看了就舍不得走?刘选亮说:“我们希望能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用浪漫主义手法来烘托这些革命事迹和人物。”编创人员的想法是,用河源最美的歌、最好看的舞、最原汁原味的本土艺术来为晚会打上最深刻的“河源印记”,让观众有认同感,投入感情,在感染中得到教育。

      用总导演裘华松的话说,就是要 “用艺术的方式给广大的河源观众深刻地、动情地、客观地上一节党课”。为此,编创人员的脚步踏遍了河源五县一区的每个县、镇、村,寻访当地最具特色的香火龙、木偶剧、客家山歌、采茶舞等。一直陪伴编创人员采风的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曾淑梅告诉记者一个难忘的细节:2011 年的元宵节,天降细雨,陈翘和刘选亮不顾年高,依旧带着一班主创人员赶到东源县灯塔镇观看香火龙,他们在雨中站了大半个小时,陈翘老师受了冻,回来就呕吐了”。

      正因为编创人员这种认真、细致、负责的精神,让他们掌握了大量来自民间的第一手资料,也让晚会有了鲜明的河源特色。“我们会把这些采风得来的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再创造,并演绎成艺术作品。”裘华松说,这样一来,晚会就具有了“唯一性”和 “精确”的地域性。

精心创作不惮修改

     今年4 月份,晚会的音乐、剧本等已完成了初稿的创作,对它们的修改与完善,市领导陈建华、吴善平等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4 月上旬,凝神听完音乐与歌曲后,陈建华笑着对陈翘等主创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音乐有点杂,可以再弄干净些,直指人心。”他建议,音乐的选择可以突出客家特色,用三到四句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出来,应有一些所有客家人都会唱的歌曲,这样,引发的共鸣也就更大些。

      “这次晚会要表现的时间跨度长,从1919 年到2011 年,92 年的时间,要在串词上下功夫。”陈建华希望这台晚会能“再次震撼客家世界”,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还希望它走向省会、北京、井冈山去演呢!”

      在这几个月的剧本、串词、歌词创作中,吴善平进行了严格把关,尤其对涉及历史事件的创作,可谓逐字逐句地“抠”,不让出半点纰漏。在突出本地特色方面,吴善平也提了不少好建议。

      “我们能为河源的党员和人民留下怎样的东西?”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的主创人员都在思考这个事,陈翘说:“希望能把这台晚会真正留下去,而不是快餐式、一次性的晚会。”

舞美设计 

从观众内心深处点燃

     第23 届世客会开幕式晚会的舞美设计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竹林中的客家围屋”让很多观看的客家人“找到了家的感觉,就像回到童年”。这次,《千年古邑·红色河源》的舞美设计又会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惊喜呢?

      晚会的舞美设计梁溪清透露,将运用大量的高科技技术来营造舞台效果,其中一个主要创意就是“让燎原的星星之火,从观众席深处点起来,就如同革命火种走过了万水千山。”

      “这次的舞台效果,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梁溪清说,晚会将大量采用LED 屏,展示出很丰富的资讯,如流水、山体等。LED 的用法也有创新,需要形象时就亮起来,不需要时就是一个山体,合唱队还可隐藏在里面,视舞台需要而或隐或现。此外,舞美设计中还将有“新丰江移民大迁徙”、“血田事件”等大型场景,并营造出梯田、万绿湖等表现我市自然风光的唯美场景,“我们用干冰创作出江水的感觉,还会出现夸张而美丽的桃花水母”。

      梁溪清说,在表现一些大的革命事件时,除了惨烈,还会让人震撼,比如在表现“血田事件”时将会用上大红布。“在枪响时用红布覆盖下来,演员在红布下挣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很快雄浑的合唱响起来。血布升起来之后,染红了党旗。”

大家谈 

管思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一部寓教于乐的革命史诗

     这台革命史诗集艺术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在创编过程中,对每一个故事的演绎、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组音乐的创作都力求赋予更加丰富的教育内涵,使整台革命史诗有血有肉有魂,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晚会将于 6 月30 日首演,首演还将进行现场直播,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市民群众观赏到这台艺术盛宴,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加深对河源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展演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干部群众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激发爱党爱国爱乡热情,从而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推动“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的强大精神动力。

曾淑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一台红色文化精品

      这台晚会的节目形式以歌舞为主,兼容朗诵、合唱、表演等其他艺术形式,并充分运用河源民间艺术歌舞,如山歌、木偶剧、火龙舞、花灯舞、春牛舞等,通过“诗·音·舞·画”的表现手法,全面展现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河源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晚会的舞台设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思巧妙、场面宏大,整台晚会采用“声光电”的复合手法,营造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是一台恢宏大气、特色鲜明、艺术精湛的红色文化精品。

张冠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

晚会排演正有序进行

      晚会经过2011 年春节前后三次组织编创人员采风、创作,4 月底基本定稿,5 月初开始进入紧张的排练工作。目前,《花灯舞》、《序幕合唱》、《香火龙舞》、五句板山歌《幸福河源》、《奇袭》、《鲜花舞》、《木偶戏》、《客家山歌》等节目已完成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全体演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克服了很多困难。排练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单位、学校、各县区都非常重视和全力支持。

                                                          本报记者 蒋安春/文 谭兴孚/图






上一篇:坚基集团出资赞助大型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
下一篇:市直财政去年民生支出达14.49亿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