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教育强市 促进三大崛起
【核心提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市而言,教育强市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砸锅卖铁”的决心和“只争朝夕”的精神。
“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市委书记陈建华在阐述我市“创强”之路时指出,河源要实现率先崛起,关键在“先发教育”——这是提高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根本,是关乎市民幸福指数的最大民生工程。
陈建华畅谈教育强市之路,指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人才的关键在教育”
教育兴,则河源兴;教育强,则河源强;教育崛起,则河源崛起——近几年,“后发河源,先发教育”的战略思维,已成为全市上下的一种共识,成为推动我市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强劲原动力。
未来的地区竞争终将以文化论输赢,文化需要人才来继承和发扬,而人才的关键在教育。一个后发展地区要实施一个追赶型的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人口素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保生态、社会保障和社会风气六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中,最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环保生态。如何实现一个地区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人口素质是排第一的。
提高人口素质,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全党、全社会重视起来,重视教育发展。
为此,2007 年,我市到梅州学习后,提出了“学梅州、找差距、兴教育” 的九字方针。同年8 月1 日,我市又作出重大部署:用4 年时间,投入28 个亿,实现“普高”。
“办教育的关键是认识问题”
河源是小财政,要办大教育,就得大投入。在创建教育强县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拦路虎”也恰是资金问题。那么,“差钱”会不会成为“创强” 的最大问题?
办教育,从来就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不是钱的问题。
怎么来理解呢?河源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没钱。但没钱,要不要办教育?是不是等有钱了再来办?那什么时候会有钱?你再等过20 年,河源也不会有钱来办教育,如果你不去借钱,不去筹钱,不去争取钱,再过20 年,你也没钱啊。你认识不到位,有钱也不会拿来办教育!何况没钱?
有一个事例可以成为这个观点的有力佐证。2007 年,我市提出用28 亿来“普高”时,很多人并不相信,其中最大的疑虑恰是“差钱”,因为直至2009 年,我市的一般预算收入才刚突破20 亿元。但3 年后,这个目标却“奇迹”般地完成了。
小财政办大教育。办教育前,我们是穷人,我们花了两个亿建了一所中学,并不因为花了两个亿就更穷了,我们还是穷人。但是把学校办起来了,有了学校,有了教育,就有了希望。原来的穷,是没有希望的穷,办了教育,同样穷,但这是有希望的穷。”
“‘创强’是广大群众的幸福期盼”
自2010 年8 月我市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以来,“创强”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已有仙塘、源西、忠信3 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今年还将有22 个镇进行申报评估。但是,作为一个需要持之以恒努力的系统工程, “创强”仍任重道远。
全市上下要坚定决心加快“创强” 步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加快“创强”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率先崛起的有力支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加快“创强”是广大群众的幸福期盼,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通过“创强”,才能加快农村脱贫奔康步伐,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加快“创强”更是全市干部的重大责任。
要乘势而上加快“创强”步伐,推动河源教育发展上台阶。要乘河源崛起步伐加快的形势,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乘我市用人环境日益改善的态势,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乘全社会重教拥教爱教的声势,积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
【核心提示】
从57.39%到87.06%,4 年间全市 “普高”完成了“三级跳”;10 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拔地而起,已建成5 所学校,在校人数超过3 万;连续4 年,市领导先后率队赴华师招揽人才……
这些成绩的取得,有教育界人士称之为“河源有深厚的教育情怀”。这种情怀,用市长彭建文的话来说,源于 “各级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是带着感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彭建文要求各级政府在“创强”工作中 带着感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崇文重教的风气是宝贵优势”
河源雅居乐小学已基本完成建设,9 月将正式开学。据了解,雅居乐小学占地面积2.5 万平方米,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设计建设,将成为全市小学中硬件设施最完备、最先进的学校。
在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我看到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他们带着感情抓教育,上下一致,达成共识,舍得投入,有大手笔办大教育的气魄;在许多生活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我看到广大教职员工不畏艰难,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感人情景;我还看到许多企业家、社会贤达人士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倾心倾力捐资助教的满腔热情。
这种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和真抓实干的工作热情,就是我市教育事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宝贵优势。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得道多助”
今年7 月,中山市工商联捐资100 万元支持河职院新教学楼建设。截至目前,中山捐资河源教育事业已超过5000 万元。而在我市“创强”历程中,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捐资也十分踊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种捐资的热情,恰是因为我市在教育发展上有一种“舍得”的远见和胆气。
“ 舍”,即我市在教育上有大投入。据初步测算,我市要完成“创强” 目标需要投入30 多亿元。为此,近两年来,我市采取政府贴息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确保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同时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必须保证在 25%以上,并要求做到逐年提高。
“得”,即我市不仅收获了教育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硕果,也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教育是一项最深远、最广泛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所以能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民间资本已成为我市 “创强”的一股重要助推力量。
民间资本的涌入,一是直接投向了兴资办学,雅居乐小学、雅居乐中学的兴建就是一个典型;另外,民间资本捐资助学的热情也很高,仅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的修建就得到社会捐资 6000多万元。
“实现‘创强’目标的关键在教师”
虽然我市的教育事业成绩喜人,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存在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较薄弱、特殊教育相对滞后等不足之处。在“创强”过程中,这些都亟需逐步改进。当前,我市存在一些薄弱学校、 “麻雀”学校,这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对此,教育职能部门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全力推进这些学校的撤并工作;要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落实市区、县城房地产开发配套建设中小学校规定;进一步调整全市普通高中布局结构,使普通高中学校向市区、县城和中心镇集中;要着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重点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改造提升力度。
创建教育强市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实现‘创强’ 目标的关键在教师。”为此,我市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建设,使校本培训与送出进修相结合;要促进城乡教师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帮扶支教工作;要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南粤名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