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为“感动河源教育人物”获奖者隆重颁奖
获奖者:龙川麻布岗镇壮士小学群岭分教点教师王国天。
获奖者:香港福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惠权。
获奖者:龙川县车田镇关工委前副主任陈辉志。
获奖者:和平县阳明中学原校长赖林焕。(妻子黄林姐代领)
本报讯 他们中,有的人在一所10 人的分教点坚守了10 几年,即使病痛,也不愿稍离那三尺讲台;有的人20 多年来倾力支教,资助了2000 多名贫寒学子重返校园;有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他的学校,他的学生……他们是一群“ 甘为春蚕吐丝尽”的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在第27 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 “139 社区杯·感动河源教育人物颁奖典礼”于前晚在河源电视台隆重举行。王国天、叶美浓、吴惠权等11 人获颁“感动河源教育人物”奖,潘强等 8人获得提名奖。
伴随着鲜花和掌声,获奖人物逐一登台亮相。典礼通过视频播放、获奖感言、现场采访等丰富的表现形式, 生动展现了每一位感动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事迹。“敬业”、“坚强”、“责任”、“大爱”等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字眼诠释着一个个普通名字背后闪光的生命,散发着他们胸怀教育、服务教育的朴素光辉。
观看了人物事迹短片后,市委书记陈建华也深受感动。他说,河源虽然不是一个富裕的城市,但是我们精神上很富有。这些感动河源的教育人物,每一个人就是一座航标,在河源驶向文明富裕的航道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程,给孩子们以辉煌的未来;每一个人都是一面旗帜,正是因为有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人,才为我们下一代的教育、为河源的未来带来了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厚厚的一本书,值得我们去阅读、学习;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要拿起这面镜子来对照自己,寻求差距,思考“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现场,陈建华还题写了“为了孩子”的教育感言,他说:“如果教育落后,河源的一切都将落后,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就有了希望。” 市领导彭建文、陈志干、吴善平、白涛等出席了典礼。
附:
感动河源教育人物获奖名单:王国天、叶美浓、朱日杨、吴惠权、陈辉志、陈集珍、周石金、周跃南、梁广智、谢爱巧、赖林焕提名奖名单:
潘强、江智超、罗国超、黄振强、叶秋华、罗金仁、张秀山、钟春霞。
王国天 一个人的坚守
一间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教室,两块小小的黑板,10张矮矮的课桌,5名学前班学生和5名二年级学生,这就是龙川县麻布岗镇壮士小学群岭分教点,王国天就是这所学校中唯一的老师。十几年来,他一个人坚守在这里,即使身体不好,也不轻易落下一节课。
2009 年底的一天,王国天严重的咽喉炎和中耳炎发作,住进了医院,按平时缺课的办法,他让退休的老父亲代了一个星期的课,可老父亲本来身体就不好,坚持不下也住进了医院。没有办法,王国天只有让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妻子又顶了一个星期的课,最后由于要照顾自己和父亲,妻子也无法继续上课了。没办法,王国天决定自掏腰包,请同村王来高老师代课,但对方一听是王国天自己出钱,也不愿意了。
在颁奖现场,记者问王国天:“你一天的工资才20 多元,每天出50 元钱请人上课,不亏了吗?”
王国天的回答,只有朴实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业是用钱买不到的。”
点评:
总有一种信念值得坚守,总有一种希望值得期待。
坚守在这片最狭小的天地里,他不和人去计较一堂课值多少钱,他只晓得缺了一堂课,孩子们就少了一堂课的知识。自掏腰包请人代课,谁说他傻,他算得比谁都清楚!
他为未来撑起了更广阔的天空,他是我市乡村教育的脊梁。
教育感言:学无止境
吴惠权 二十年散财倾情桑梓
吴惠权出生在龙川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兄弟姐妹众多,他只上了四年半学,就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1979 年,年仅23 岁的吴惠权移居香港打拼,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打工仔变身为福新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在商海中站稳脚跟的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辍学之痛,从1992 年捐建双柳小学起,他回报乡梓的捐赠便没有了休止符。
2003 年,吴惠权作出了一项决定:以后凡河源考入清华、北大的优秀学子,不论贫富,不论人数多少,每人奖励1 万元。此外,吴惠权每年都要资助250 多名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费用,直至他们毕业。
20 年来,他拿出自己赚的钱中的10%用来投入教育,约有2000 多名贫寒学子因他而得以圆了自己的学业梦。
点评:
从穷山沟里的一文不名到事业有成,他花了30 年时光,平地楼台,白手起家。
而,20 年间,他拿出身家的十分之一,倾情桑梓,反哺春晖,捐资助学。
山道弯弯荡足音,不求回报的他,把微笑当作收获,把赞扬化作力量,用一颗赤子之心,平凡之间启示奉献真义。
教育感言:快乐值得
陈辉志 播撒阳光的迟暮“园丁”
在龙川县车田镇叶塘村,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回到家乡后,他坚持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挤出钱来资助教育,并建起了村里的第一个教育基金会。老人名叫陈辉志,村里的人都尊称他为“叔公”。
陈辉志已经92 岁高龄,但说到孩子们的教育,满头白发的他仍精神矍铄,劲头十足:“我最担心的就是小孩子没书读,他们是国家的下一代,不读书,就没前途。”
老人之所以对“孩子上学”的重要性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他年轻时的经历分不开。他告诉记者,1949 年之前,他是一名教师,从教10 多年。后来虽然改行“从政”,但心中却一直不改对教育的那份痴心。退休之后,他先是对叶塘小学校舍进行了改建,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一个村里的教育基金会——叶塘教育基金会
如今,叶塘教育基金会已经运作了18 年。18 年来,不少贫寒学子因为基金会的关心帮扶,得以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国家的栋梁。而在陈辉志老人卸任基金会会长后,基金会仍在运作,继续为乡村孩子的教育发挥作用。
点评:
一个运行了18 载的教育基金骄傲地告诉世人:几代学子的命运被他改变了。
而创立这个基金的九旬老人,尽管已是迟暮夕阳、落日余晖,但他不辞辛劳,照亮道路,指引方向,他是那束照进乡村学子心底最温暖的阳光。
教育感言:乐于助教
赖林焕 与死神赛跑的“教书匠”
2009年12月14日,这一天,赖林焕因肝癌医治无效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离世。在他担任阳明中学校长的十几年里,一直都在用生命诠释他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6 年冬,赖明焕因病在广州住院,他婉言拒绝了同事们的探望,安慰大家说,自己的身体无大碍,你们要好好工作,不要担误了教学。其实,这时赖林焕已经被检查出了肝癌。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
赖林焕妻子黄林姐说:“那段时间,他就在学校和医院两头跑。”病情严重时,赖林焕的脚都起泡烂掉了,无法穿鞋,但他从医院回来,来不及进家门,就在家人的搀扶下,穿着拖鞋慢慢地挪着去了学校。在去世的前一周,赖林焕还主持召开了学校行政会议。
同事都劝他休息好点再开班子会,他说,自己的病可以拖一拖,但美术楼、宿舍楼建设工程可不能拖,一拖就会影响9 月份开学招生,500 多学生将无法安置,这才是后果严重。会议中,他好几次头晕目眩、脸色煞白,但都坚持下来,将工作部署完毕后才愿意躺下休息。
2009 年12 月14 日,赖林焕无声地走了。而就在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刻,他还躺在病床上处理学校的事务。
点评:
“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
与死神赛跑,他执拗地吐完人生的最后一根丝;与生命较量,他不懈地燃尽时间给他的最后一滴蜡。在这场与死亡的拔河中,他虽败犹荣,因为他早已化成了一座丰碑,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获奖感言(由其妻子黄林姐代写):遗憾
■蒋安春/文谭兴孚/图
上一篇:客家文化公园将建历史文化阶梯
下一篇:省外经贸厅希望我市继续高度重视招商引资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