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我市特殊教育事业迎来机遇与挑战

教师节前夕,博爱学校举行奠基仪式。胡青松摄 

     据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我市约有残疾人20.64 万,其中适龄残障儿童超过1300 人,有康复需求的 0-6 岁残疾儿童有3600 人左右。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为建设幸福河源的重要内容。

      今年8 月中旬,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春潮涌动的时候,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市教育局副局长黎海波认为,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将为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创造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挑战。

机遇:省财政专项资金

      《意见》透露,省财政从今年起连续5 年,每年安排2000 万元,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建设;继续将特殊教育纳入省级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河源将从中获益。

      “各地级市市辖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当地普通适龄儿童少年水平”、“各地级市市辖区,要积极举办0-3 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享受特殊教育津贴,特殊教育津贴标准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30%,特殊教育津贴按月发放”、“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按不低于普通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0 倍拨付,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学生按不低于8 倍拨付,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学生按不低于5 倍拨付”……这些都是《意见》作出的规定。

      黎海波表示,省政府的重视,给我市带来了机遇,今后市教育部门会按照《意见》的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切实推进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挑战:特殊学校匮乏

      同时,黎海波说,《意见》明确了省政府对各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也给我市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就体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上。按照《意见》要求,我市应有7 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特殊学校。但2010-2011 学年,我市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仅有2 所,分别为源城区育智学校和东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匮乏,成为制约残疾儿童入学的门槛。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市级特殊教育学校——河源博爱学校、龙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紫金县启智学校,扩建连平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占地2.5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 万元的市博爱学校已经奠基,并邀得有“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之誉的陈云英博士担任河源市博爱学校荣誉校长。至于龙川、和平、紫金3 个县的特殊教育学校至今尚未动工。

      资金到位不足是建设进程缓慢的主要“拦路虎”。据悉,新(扩)建5 所特殊教育学校计划总投资7380 万元,目前缺口比例约70%。预计全面完成新(扩)建学校的建设需要等到2014年。

      在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之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经费保障等又将成为新的挑战。就目前,我市仅有的2 所独立设置的特殊学校的师资仍没有配齐配足。《意见》还要求,到2012 年,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据悉,我市目前并没有一所残疾人高中。残疾学生结束义务阶段的教育后,若想继续升学,需远赴广州等市,十分艰辛。为改变这一现状,市博爱学校建成后,除为盲、聋、弱智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外,还将增设高中职业教育班,招生规模在80-90人之间。

迎来特教事业的春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秉持“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建设河源”的理念发展特殊教育,各级政府也已树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观念并将其列入发展规划;民间发展特殊教育的力量也在涌动,像源城区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这类自闭症、脑瘫康复培训机构在陆续设立。黎海波认为,河源特殊教育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尤其是在“特教泰斗”陈云英博士的指导下,我市的特教事业肯定会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

      但他还说,要真正办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河源要走的路还很远,需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更多的优惠政策及更强大的社会力量投入其中。接下来,市教育部门将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特殊教育领域的科研;进一步扩大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为重度残疾少年儿童设立教养学校(班),或让他们在福利机构接受教育,“让幸福之光照耀每一个孩子”。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上一篇:市政协相关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下一篇:国家环保部已发文 解除河源区域限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